中科院院士 , 战略科学家 。
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 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 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
国际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 也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 , 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
首先提出天文地球动力学概念 , 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 发起成立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 。
叶叔华与同事在讨论中国地壳运动
研究运用新技术测定地球自传运动和地壳运动的方法 , 在上海天文台建立与世界同步的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站 , 为我国的探月工程做出关键性贡献 。
推动建成“天马望远镜” , 大幅提升我国射电天文观测能力 , 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阵列(SKA)七个创始国之一 , 在上海建立SKA数据区域中心 。
天马望远镜
她的事业期出奇的长 , 从30几岁一直到工作到90多岁 , 用超前的战略眼光推进新技术发展 , 跟随时代同频共振 , 屡屡开创新的发明创作 。
比这些事业的成就更令人钦佩的 , 是她的爱国热情 。 “有些科学问题 , 是可以全球科学家一起进行探讨的 。 但有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 , 没有人会愿意与你共享 , 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就要做好 。 ”
回到她生命的开端 , 看看她特殊的人生历程 , 或许能够解释她的坚韧和勤奋 。
她出生于1927年的广东 , 当时的旧中国连年战乱 , 她和家人辗转于广州、香港、韶关、连县等地 , 在逃难途中念完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国 。
在九龙时 , 她曾亲眼看见日本兵从狮子山爬过来 , 香港沦陷 , 落于敌手 。 战争的阴影让她品尝到了亡国奴的滋味 , 也深深埋下了爱国的热情 。
同学逃难到内地 , 写信告诉她韶关在办一个华侨第三中学 , 可以收留流亡学生 , 吃饭、住宿、上学都不要费用 。
她回到韶关念中学 , 生活非常艰苦 , 教室和宿舍都由竹片搭成 , 伙食天天是红米饭和眉豆 , 但她还是很快乐 , 拼命读书 , 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 。
1945年 , 抗日战争胜利 , 她高中毕业 , 准备考大学 。
她想报考文科 , 喜欢文学和音乐 , 但父亲不同意 , 在报考前三次找她谈话 , 最终她选择了数学专业 , 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 。
在这里她不仅选定了终生发展方向 , 也找到了同心同德的爱人 , 促使她对天文学产生兴趣的 , 正是她的爱人 , 当时的同班同学程极泰 。
程极泰比叶叔华大4岁 , 对天文学的热爱由来已久 , 为此他不惜在武汉大学上了两年后再转系到中山大学 , 当时已经发表了许多天文方面的东西 。
叶叔华和程极泰
程极泰的博学和才华吸引到了她的注意 , 两个人一见钟情 。
1949年 , 他们毕业了 , 广州还没有解放 , 工作很难找 , 两个人一起去了香港德贞女中教书 , 并在那里结婚了 。
叶叔华和程极泰 图源:公众号“阿拉窗里窗外”
教书的待遇很好 , 但就在这时 , 新中国成立了 , 他们在强烈爱国热情的感召下 , 怀揣报效祖国的渴望 , 决定回到上海搞专业 。
父亲希望他们能留在香港 , 他们权衡再三 , 觉得自己的专业回到国内会有更大发展 , 他们都是流亡学生 , 吃过很多苦 , 不怕回去后生活的艰苦 。
叶叔华和程极泰图源:公众号“阿拉窗里窗外”
对于他们的这个决定 , 叶叔华从未后悔过 , “只有体会过什么是亡国奴滋味的人 , 才会知道什么是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才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在国内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棒打不走、棒打不散;才会明白科学没有国界 , 但科学家有祖国 。 ”
1951年 , 他们回国 。
程极泰经人介绍去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 成为中国著名的混沌理论专家) , 叶叔华则去了徐家汇观象台(上海天文台的前身) , 希望可以在那里工作 。
原徐家汇观象台主建筑
第一次求职 , 叶叔华被拒绝了 , 因为在此之前 , 徐家汇观象台还没有女性研究人员 。
【被95岁的老奶奶教做人是种什么体验?】
个性倔强的她不服输 , 再次毛遂自荐 , 给台长写了一封信推荐自己 , 用自己的坚持换来了成功 。
推荐阅读
- 两个智人都打不过一个尼安德特人,这么强壮的人种,为何会灭绝?
- 青藏高原曾发现22万年前,清晰印在石板上的手印,怎么回事?
- 霸王龙是否有羽毛?其实你印象中的古生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 78万年前外星人改造了智人基因? 科学家: 事实远没这么简单!
- 活了4亿多年,地球上唯一的蓝血生物,能救人却救不了自己
- 河南:弟弟冒雨跟婚车,流泪送姐姐出嫁,网友:一家人变两家人
- 未来人类是进化还是退化?科学家:化石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既然琥珀能保昆虫万年不腐,古人为何不用琥珀来给尸体做防腐?
- 十元红包引发惨案,除夕夜七名男子因抢红包约架,五人被判刑
- 人和猩猩能有后代吗?前苏联5名女性挺身而出,结果却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