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元宇宙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不是偶然?( 三 )


疫情带来的大变局回看过去两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 , 我们不得不承认疫情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甚至即使现在我们也还说不清这场已持续几十个月的疫情最终会带来什么变化 , 但站在这样一个窗口去思考一些内生的逻辑 , 大概已经从猝不及防到逐渐适应了 。
正如著名历史学者、畅销书《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对疫情的看法 , 再过数十年 , 当人们回顾历史的时候 , 如果他们还记得新冠肺炎疫情 , 他们记住的不是疫情本身 , 而是“哦 , 就是从那时开始 , 世界完全数字化了” 。
这句话似乎印证了过去2年的一些变化 , 正如知名视频会议软件Zoom的股价走势一样 , 其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因居家工作而受到关注 , 尽管部分地区的疫情已经有所放缓 , 但一些科技公司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化办公所带来的好处 , 但这只是表象 , 更多的变化已经暗流涌动 。
【为什么说元宇宙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不是偶然?】美国的Enterprise Technology Research(ETR)在去年9月份调查了1200名不同行业的首席信息官 , 最终预计在2021年 , 全世界将会有34%的员工永久在家办公 , 而疫情前 , 在家办公的员工数量仅为16.4% 。
以携程为例 , 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 , 携程11条业务线近70%的客服员工实施了“在家办公” , 部分部门在家办公人员比例近85% 。 而结果显示 , 由于不受办公室干扰和通勤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 在家办公的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 。 因此 , 今年8月携程启动了“2021混合办公试验” , 通过为期半年的A/B测试来验证居家办公的真实效果 , 而试验组的员工每周三和周五在家办公 。
当然对于携程这样的实验结果我们保持好奇 , 但更多的是数字化办公的趋势同样成为了疫情期间众多公司的选择 , 毕竟像微软、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海外巨头公司早就宣布允许员工们永久在家办公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居家办公的改变仅仅是疫情带来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 实则是 , 我们需要逐步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 , 找到一个新的平衡 , 但如果有一个产品可以既做到无需真实物理空间的跨越也能“触手可达” , 这样的痛点便有了Facebook搭建的“元宇宙会议” , 也才使得Facebook看到了元宇宙更大的潜力 , 甚至更换了公司名称 。
同时 , 物理空间的跨越也让成千上万人同时在线听音乐会有了可能 , 这便是今年4月《堡垒之夜》与美国著名说唱歌手Travis Scott联合在全球各大服务器上演的一场名为“Astronomical”的“沉浸式”大型演唱会 , 吸引了超过2770万名玩家前往观看 , 但这在现实世界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
我们一方面迫切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正视疫情带来的影响 , 甚至开始做出改变去适应它 , 毕竟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历史变故都会带来新的变化 , 这次也不例外 。 而早在今年7月 , 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根据官方数据统计 , 过去一年半的死亡人数(400万)大约相当于自1982年以来所有世界战争中阵亡人数的总和(如今已接近500万) 。
或许多年后当我们回看这段历史时真的会有这样的感慨:原来那场疫情影响如此深远 。
过去30年新兴科技的交融当我们把时间维度放入到历史的进程时 , 疫情、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似乎来到了一个交汇点 , 新的科技产品亟需更新迭代来适应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 , 而疫情带来的影响又会加速某些进程 , 尤其是数字化 , 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些原本漂浮在遥远未来的东西已经加速来到了我们身边 , 元宇宙便是这样的存在 。
回看过去30年的科技发展 , 用“颠覆”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 尤其是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 ,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5G正在加速、物联网的设备飞速进入人们生产生活、人工智能从AlphaGo之后开启了新征程 。 同时芯片领域依然遵循着摩尔定律发展着 , 甚至我们还看到了人们对互联网更高的使用追求 , 包括了区块链和Web3.0的逐渐落地 。 当然 , 还有越来越轻便的VR/AR设备 , 这便是真真实实的科技进步 。
被誉为“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迈克斯·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中对未来生命有了新的定义 , 他称其为“生命3.0” , 具体来说 , 未来的生命不仅能设计自身的软件 , 还能设计自身的硬件 , 最终能完全摆脱进化的束缚 , 比如变形金刚 。
迈克斯的生命3.0可能更符合人类的进程 , 也贴近科技进步的极限 , 但作为血肉之躯的我们一方面凭借科技的外衣实现了上天入地 , 另一方面也通过科技产品去获得体验和链接 , 前者是科技的外显 , 后者是科技的内显 , 正如微软公司和Facebook一样 , 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