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为什么只有人类进化出高度发达的大脑?( 三 )


板足鲎可长到 1.5 米
除了海蝎子 , 这一时期还出了庞然大物:房角石 。
房角石可长达 10 米 , 它们的神经系统 , 由 4 对神经节构成 , 发达的脑神经节形成了大脑 , 并分化出听、嗅、视觉神经 。
它们的发达神经系统 , 为未来章鱼的演化提供了生理基础 。
房角石是最初海洋霸主中 , 第一位拥有柔软“手(触手)”的掠食者 。
这个时期的海洋可谓是血腥无比 。
但人类远祖的配置依旧十分的简单 , 只能猥琐发育 。
经历血腥的洗礼 , 4.8 亿年前 , 甲胄鱼中的一支演化出了星甲鱼:
这种类似棒槌的鱼类 , 看起来其貌不扬 , 却将很快迎来属于它的时代 。
所谓房(角石)算不如天算 , 4.5 亿年前 , 奥陶纪大灭绝发生 , 85%的物种灭绝 。 奇虾彻底消失 , 还包括所有的大型房角石 。
在头足纲暂时受挫的时候 , 海蝎子抓住机会 , 疯狂打野 , 很快成长长达 3 米的大哥——翼肢鲎 。
它们甚至已经开始带着兄弟进军陆地 。
看这狰狞的外表 , 狂野的姿态 。
人类老祖宗顿感压力山大 , 不得不替换了处理器 。
节肢动物的处理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最高 2 米 / 秒左右 。 甲胄鱼演化出骨甲鱼之后 , 把原始传导神经替换成了髓鞘:
这种在高等脊椎动物中再司空见惯的神经纤维 , 在原始海洋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
如果说节肢动物的处理器是单核的 , 那么骨甲鱼的处理器至少相当于八核 , 神经传导速度达到 100 米 / 秒 。
骨甲鱼成功点出了前所未有的金手指 。
与此同时 , 骨甲鱼还进化出了偶鳍 。
这最初仅仅只是为了辅助平衡的玩意儿 , 却是生物进化史上仅次于髓鞘的“金手指” 。
因为——偶鳍最后进化成了高等陆生动物的四肢 。
但在原始的海洋 , 芯片(大脑)配置不高的情况下 , 髓鞘和偶鳍 , 也尚不能让骨甲鱼崛起 。
那么骨甲鱼就不能崛起了吗?
当然不是 。
既然奇虾、翼肢鲎是靠坚甲和嘴部崛起的 , 那么骨甲鱼也可以再来一遍 。
但作为脊椎动物 , 来得自然有一点不一样——它进化出了下颌 。
这就是初始全颌鱼(4.3 亿年前):
颌的重要性不亚于四肢 , 初始全颌鱼完全告别了“过滤嘴”的生活 。
但作为脊椎动物 , 骨骼内置 , 在咬合方面 , 大大优于原始节肢动物 。
于是史无前例的咬合功能 , 再加上身披铠甲 , 令它们迅速崛起 , 逐渐夺走了翼肢鲎的霸主地位 。
鱼类很快进化 , 全身的甲也越来越厚 , 最终称霸了原始海洋 。
于是 , 盾皮鱼出现了 。
盾皮鱼中的邓氏鱼体长可达 10 米 , 俨如外星生物 , 在原始海洋谁与争锋?
邓氏鱼与人类形象对比
当然 , 这一支并不是人类的祖先 , 人类祖先走向了硬骨鱼的方向进化 。
梦幻鬼鱼(4 亿年前)是最早的硬骨鱼 。
此时鱼类的脑神经已经变得越来越发达 , 中脑为主要的神经中枢 。 随着感官的细化 , 也有了 10 对脑神经 , 为后来神经系统的复杂演化奠定了基础:
硬骨鱼大脑(鲤鱼)
梦幻鬼鱼没有什么雄霸的能力 , 但好歹身板够硬 , 能够在邓氏鱼的统治下艰难生存 。
随着海洋生态位逐渐被占满 , 生存竞争也变成了地狱级的难度 。
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同胞都变得越来越凶残 , 老子上岸总行了吧?
于是硬骨鱼中的一支演化成了肉鳍鱼(3.8 亿年前) , 开始有了在浅滩溜达的能力 , 提塔立克鱼更是开始尝试进军陆地 。 最后化身鱼石螈 , 成为最早的陆地脊椎动物——两栖类 。
四族类登陆
两栖动物的大脑比起鱼类来说复杂不了多少 。
但出现了植物性神经 , 以及原脑皮:
两栖类的大脑 , 和人类的脑干以及小脑部分极其地相似:
这是人类的脑干和小脑:
在两栖动物进化成最早的羊膜动物之后不久 , 发生泥盆纪大灭绝事件(3.65 亿年前) , 存活下来的四足类 , 开始分别向蜥形纲和合弓纲(3.2 亿年前)进化 。
蜥形纲和合弓纲的专业解释就不说了 , 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 恐龙、鸟类的祖先是蜥形纲 , 合弓纲这一支最后进化成了哺乳动物 。
当然 , 史前有着大量类哺乳动物 , 但基本都灭绝了 。
植被的繁荣 , 带来陆生物种的繁荣 。
随着生态位的争夺 , 在不断竞争过程中 , 爬行动物的四肢、感官都变得更加地发达 , 原始鳄类一度称霸 。
早期爬行动物虽然还是变温的 , 但演化出了较发达的大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