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发情期六亲不认,若流浪雄狮长大回狮群,还能认出母亲吗?( 二 )


那么在这样一个家庭中 , 狮王如何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和母亲、姊妹交配呢?要知道动物一旦到了发情期 , 是并不会有任何的“规则”束缚的 , 其中自然也包括近亲交配 。
狮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显得有些残忍 , 那就是将年轻的雄狮赶走 。 这时候的狮王可不会管什么“父子情谊” , 而是将年轻的狮子当作是竞争对手 , 离自己当然是越远越好 。 至于这些年轻的雄狮离开狮群之后的命运 , 那就不在这个狮群考虑的范围内了 。
或许在人类的眼光看来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 但自然界的规则就是如此 , 大草原上没有弱者生活的余地 。 我们知道狮子一般都是群体进行狩猎 , 这些被赶走的年轻雄狮难道就只能够活活饿死吗?
“流浪者”们的生存之道
排除竞争者固然是动物的本能 , 但努力活下去也是动物的本能 。 这些年轻的雄狮在离开狮群之后也会自发结成一个群体共同狩猎 , 组成一个临时的联盟 , 直到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为止 。 这些年轻的雄狮的捕猎技巧往往并不娴熟 , 配合也没有雌性的狮子那么默契 , 但是比起自己单打独斗 , 在大草原上的存活几率要大多了 。
像是狮子这样的生物并不是因为强大就可以随随便便获得食物的 , 它们需要非常努力和充分的技巧才能够捕捉到猎物 , 一旦“偷懒” , 迎接它们的就是饥饿和死亡 , 捕食者的数量总是要比被捕食者少 , 这是大自然不变的规则 。
除了这些年轻的雄狮的雄狮之外 , 这种狮群里还会有年老的雄狮 。 它们大多是被拉下了“王座”的前任狮王 , 在位置被更强大的“年轻人”夺走之后 , 它们自然也失去了在狮群中继续待下去的资格 , 于是只好和这些年轻的雄狮“相依为命” 。
而那些年轻雄狮在活下来并变得更加强壮之后 , 也会去挑战狮王 , 完成大草原上的生命循环 。 那么 , 这些离家流浪的年轻狮子在回到狮群之后 , 会不会还认得自己的母亲?如果不认识的话 , 那岂不是“避免近亲繁殖”的准则就会失效?
狮群的社交关系
我们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 。 狮子在发情期“六亲不认”是事实 , 但狮子的发情期其实只占一年中的很小一部分 , 在其他的时候还是很“理智”的 。 而且 , 即使是在外流浪多年的雄狮也记得母亲 。 和人类不同 , 狮子等猫科动物“认识”其他的同类并不是靠着相貌 , 而是靠着气味 。
就算是多年之后外表有了转变 , 动物的气味也是不会变的 。 小狮子在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之后才会离开狮群 , 自然也不至于忘记自己的母亲 , 它们之间依然有着血缘和情感的联结 。
只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 在草原上的旱季和雨季交替时 , 不管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都要为了水源和食物进行迁徙 , 那些本就不在一起的群体就算是活了下来 , 也都各自“散落在天涯”了 , 很难有重逢的机会 。
从另一层面上来说 , 这也是狮群维持自己优秀基因的方法 , 如果没有这种“别离”, 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 只有最严酷的环境才能够生养出最强大的猎手 , 这就是无情的大自然 。 曾经的人类也过着类似的日子 , 只不过我们已经足够强大和团结 , 能够跳出这个“怪圈”了 。
自然界中其他的群居动物
那么 , 其他的群居动物也都和狮群一样吗?其实并不是的 。 比如我们拿犬科的捕食者狼来说 , 它们的群体就显得“和谐”很多 , 一般都是固定配偶的“一夫一妻制” , 而头狼可以是公狼也可以是母狼 , 起到保护和管理这个狼群的作用 。
狼群在到达一定规模之后 , 会有“分家”的现象 , 一些年轻的狼会离开原本的群体 , 和自己的儿女、兄弟姊妹组成新的狼群 , 或者是和其他的流浪者产生新的“邂逅” 。 而那些群居的鸟儿们大多也是固定配偶制 , 因为它们的育儿是需要夫妻配合才能够完成 。
由此可见 , 不管是独居、群居 , 固定伴侣或者需要争夺交配权 , 都是根据动物自身不同的习性决定的 , 它们会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这也是进化论的一种体现 。
大自然尽管非常残酷 , 但也给动物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生存的空间 , 地球才能够像如今这样多姿多彩 。 我们在发展的同时 , 也不要忘记给这些动物提供自由生存的足够空间 , 它们和我们一样是大自然的一员 , 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 。
结语
我们在观察动物的生活的时候 , 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 , 那就是用我们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衡量动物的行为 , 这显然并不合适 。 先不说动物是不是有能够分辨所谓“善恶”的能力 , 它们的习性、生活方式也和我们大不一样 , 自然也有不同的行事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