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话、短信要注意啦!可能让您深陷诈骗泥潭



这些电话、短信要注意啦!可能让您深陷诈骗泥潭

文章图片

中国侨网11月6日电 题:@华侨华人 注意!一通涉案电话 , 一条求助短信 , 可能让您深陷诈骗泥潭!
疫情发生以来 , “宅家生活”成为常态 。 华侨华人的日常办公、教学、购物需求更多依赖网络进行 , 也给各类网络电信诈骗活动带来可趁之机 。
一场“从说爱你开始 , 到骗光你结束”的惨剧就在美国纽约真实上演 , 一名中年华人妇女在一段无疾而终的网恋中被骗走4万多美元 。
骗子事先以“送对方礼物 , 制造惊喜”为理由做好铺垫 。 几天后 , 这位华人妇女等来的却是一通自称来自海关的电话 , 对方称包裹有30多万英镑(约41万美元) , 没有报关 , 属于非法物品 。
所谓的“海关官员”其实是骗子同伙 。 他故意夸大事情严重性 , 在充分揣摩受骗者心理后 , 告诉她事情还存有转机 。 “看起来你们不是故意违法 , 我向上级请示 , 他说只要付清3万英镑(约41000美元)的税费 , 这个包裹就能原封不动送到你手上 。 ”
随后 , “恋人”骗子打电话询问进展并自我检讨 , 说自己没想到寄钱还要报税 。 该妇女被成功洗脑 , 加之“想用一块钱换十块钱”的贪念 , 设法借到3万英镑 。 结果 , 骗子拿到钱后不见踪影 。
美国纽约一私家侦探社的私家侦探乐先生表示 , 这个骗局的关键在于 , 骗子一开始并不谈钱 , 而是在锁定目标 。 “骗子在与受骗者聊天中 , 寻找受骗者的弱点 , 了解受骗者的情况 , 然后对症下药 。 ”
“骗子常常利用受骗者的感情、贪心和爱心打出‘感情牌’ , 一涉及到感情 , 许多人就乱了 , 环环相扣的骗局也随之而来 。 ”他说 。
在马来西亚诗巫市 , 一名华裔男子接到电话 , 对方宣称是他的一位朋友 , 来电是为了告诉他自己换了新手机号码 。 由于对方的声音与那位朋友相似 , 该华裔男子当时没有怀疑 。
对方多次向他求助借钱 , 理由是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 。 华裔男子没有怀疑 , 先将3800林吉特转给供应商公司后 , 又再次转账3000林吉特 。
在骗子想要故技重施时 , 该名华裔男子起了疑心 。 他找到那位朋友原先的号码 , 多次拨打均无法接通后 , 又向朋友的一名员工求证 , 得到的答案是朋友没有换号码 。 在确认已受骗后 , 该华裔男子向当地警方报案 。
图为在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上 , 工作人员使用“反诈盲盒”系统 。 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面对不断更新的诈骗“剧本杀” , 中国驻各国使领馆多次发布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提醒 。
在德国 , 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德国联邦刑事侦察局(BKA)工作人员 , 对普通民众实施大规模电信诈骗 。 自动语音留言会假称受害者卷入刑事案件 , 要求当事人按照系统指令进行电话转接、录入信息等系列操作完成所谓身份验证 , 从而轻易获取受害者身份证件号等隐私信息 。 受害者电话通常被转接至费用高昂的付费线路 , 被采集的个人数据信息或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
在新加坡 , 一些中国公民接到过自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电话 , 以“有待取的国内出入境公文”“提醒护照有问题”等为由 , 骗取中国公民个人情况和银行账号等信息 , 由于该电话显示的是使馆对外公布的咨询电话号码 , 一时难以让人辨别真伪 。
小侨提醒广大侨胞:网络环境越复杂 , 安全学习越有必要 。 诈骗花样不断翻新 , 但万变不离其宗 , 冒充中国驻海外使领馆等权威机构、冒充政府索取个人信息、冒充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是骗子常用的“骗术” 。
1. 如接到通知您因涉嫌参与“跨国洗钱案”“重大经济诈骗案”等案件 , 涉及“签证有问题”“移民身份有问题”“快递有问题”的电话时 , 请毫不犹豫 , 马上挂断 。 如有必要 , 可拨打中国驻各国使领馆领事保护紧急求助电话 , 或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 , 或通过亲友向国内有关公检法机关核实 。
2. 切勿在电话中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 。 无论如何都不要给陌生人转账 。
3. 如受骗 , 应及时向当地警察局报案 , 并拨打中国驻各国使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求助 。 如被骗款项系通过中国内地银行转账 , 应立即直接拨打国内户籍所在地110报警电话或通过国内亲友向警方求助 。
【这些电话、短信要注意啦!可能让您深陷诈骗泥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