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在平原遥望高原,窥见远古文明的星火


旧石器时代的人群 , 没有定居这个概念 。
他们常常迁徙 , 躲避严寒与干旱 , 追寻猎物与水源 。
从300多万年前人类首次制造和使用石器开始 , 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 。
史前人类的身影在大地上游荡了数百万年 , 给后世留下的痕迹 , 却几乎只有他们用过的石器——在普通人眼中与碎石片几乎无异的加工物 。
在考古学领域中 , 旧石器时代考古属于一个跨越时空尺度最广、最令人着迷 , 但国内从业人员却又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 。 在这个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发现 , 也格外难得 , 值得关注 。
四川盆地早在百万年前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 在盆地东部的峡江地区、南边的深谷洞穴 , 以及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西高原的阶地河流都遍布着旧石器时代的各类遗存 。
张东菊:皮洛遗址的发现 , 点亮了青藏高原东麓的又一远古火把
专 家 简 介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 , 是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资深专家 。 2019年 , 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领衔发表了有关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研究 , 获得2019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十大考古发现”和“十大科技新闻”等奖项 , 张东菊是这项研究的主要成员 。
今年9月稻城皮洛遗址专家研讨会的报道 , 使张东菊第一次了解到该遗址的重大发现 , 遗址的地层照片和石器照片都很漂亮 , 她非常想有机会能亲临现场 , 看看遗址 , 摸摸石器 。 10月下旬 , 她受邀来成都开会 , 活动结束后 , 便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 , 专程去了皮洛遗址参观 。
她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 皮洛遗址的面积之大 , 地层叠压连续性之强 , 石制品演变序列之清晰 , 不仅在青藏高原上 , 在整个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 , 都是少见的 。
(一)
壮观的皮洛遗址:
挖掘区域之间需要开车前往
“对皮洛遗址的第一印象 , 就是壮观 。 ”张东菊说 , “遗址现场面积很大 , 有差不多上百万平方米 , 郑老师(遗址负责人郑喆轩)带我们在发掘现场参观的时候 , 其中有两三个区域都需要开车过去 。 ”
去之前张东菊已经看过相关的资料图片 , 到了现场后 , 除了看遗址地貌和地层情况外 , 也重点看了遗址地表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石制品 , “他们采集的好多手斧 , 非常漂亮 , 确实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的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的手斧 。 ”
从出土的大量石制品的类别和技术上看 , 可以了解到漫长时间里人类的石器打制技术的演变序列 , “这样一个序列 , 不仅在青藏高原上 , 放眼到整个中国的范围来说 , 都是少见的 , 给我们考古工作者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材料 , 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类的行为变化 。 ”张东菊说 。
此前据郑喆轩介绍 , 根据目前的测年研究 , 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 。 这意味着:至少在13万年前 , 古人类就已在海拔高达3700多米的寒冷高原频繁活动 。 而探方最深已经到了第八层 , 因此其下文化层年代最早有可能达到距今20万年左右 。 这让皮洛遗址成为目前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
(二)
有关青藏高原
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讨论:
近十年来愈演愈烈
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高寒缺氧环境 , 是比较典型的极端自然环境 , 天然不属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区” 。 而考古学、遗传学、古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也始终在关注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过程——人类何时如何扩散至青藏高原?古人类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
在皮洛遗址之前 , 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的白石崖溶洞 , 在2019年和2020年被确定为青藏高原已知的最早考古遗址 , 年代框架最早可上推至19万年前 。 这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负责人 , 就是张东菊教授 。
在这一遗址发现的夏河人下颌骨化石 , 最终被测定为距今16万年的丹尼索瓦人化石 , 成为国际考古界轰动一时的重大发现 。
丹尼索瓦人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 , 与曾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 。 这个神秘的人种是国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 张东菊及其团队的发现 , 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成为支持丹尼索瓦人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一个有力证据 。
在夏河人下颌骨和白石崖溶洞研究成果发表之前 , 2016年开始发掘的西藏色林措南岸的尼阿底旧石器遗址 , 则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到了4万年前 。 这一发现 , 大大刷新了学界和大众对世界屋脊人类活动历史及古人类适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