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失衡



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失衡

文章图片

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失衡

文章图片

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失衡


【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失衡】在某种程度上 , 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 没有国际贸易就没有国际资本的流动 。 宏观上 , 国际收支的贸易失衡是经常性的、绝对的 , 而平衡不过是暂的 , 相对的 。 只是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 , 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也各异 。
从单边贸易看 , 出口国出口的目的 , 一般不外乎两个 , 一是获得进口国的货币 , 以便将来再从这个国家购买物品 , 从而获得一种权力 。 这也就是重商主义所谓的贸易目的之一 。 事实上 , 这种贸易的结果则是引起双边贸易 。 二是这个国家确实拥有过剩的物品 , 为了平衡国内供求 , 将一部分物品出口 , 而并不以获取对方的货币和物品为最终目标 。 这种贸易的可能性往往很小 。 对于第一种情况 , 显然会有进口国的货币流向出口国 。 这也是目的 。 对于后一种情况 , 由于其本质并非赠予 , 还是会引起货币资本由进口国流向出口国 。
双边贸易发生后 , 在价值量上则可能有三种结果 , 一是进出口额正好相等 , 达到了贸易平衡 。 显然这种平衡是同时在两国发生(假设这两个国家不再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 , 从而并不需要 , 也不会产生货币在国际之间流动;二是A国出口给B国的物品价值大于B国出口给A国的物品价值 , 形成了A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顺差 , 相应地则是B国经常项的逆差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B国的货币是硬通货 , 或者是A国愿意接受的货币 , 那么 , B国货币就得流往A国 。 如果A国不愿意接受B国的货币 , 则非得进行多边贸易不可 。
现代国际贸易多为多边贸易 。 同在国内交易初期 , 即物物交换时期一样 , 如果A所售并非B所需 , 而B所需却正是A所余 , 那么 , 只有通过第三方C甚至第四方D、第五方E等 , 才能实现B的目的 。 这样 , 随着物品的流动 , 货币也要在诸多贸易对象之间进行流动 。 尤其是在货币分为硬通货和软通货的情况下 , 顺差国总想以硬通货结算 , 从而更是引起货币资本在各国间的频繁流动 。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 甚至将来 , 由经常项目变动而导致的资本流动总是资本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三大项目 , 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 。 经常项目是一国同其他国家在经济交往中经常地、大量地发生的商品交易 , 在国际收支中占有重要份额 , 也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 从内容讲 , 它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转移收支 。
在结构上 , 经常项目则主要是进出口 , 它在经常项目中占有绝对比重 , 对国内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供求变化也最重要 。 资本项目则主要反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 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 资本项目 , 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收支 , 主要而直接地影响着国内货币市场 。 平衡项目则主要是由官方储备资产变动和错误与遗漏构成 。
在总体上 , 国际收支顺差 , 意味着出口国国内市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否则 , 则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 前者的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 。 根据国际收支会计原理 , 对一笔国际交易进行两方面的记录 , 即“借”和“贷” , 而且在金额上是相等的 。 具体而言 , 就是借方记录表示负债的增加和资产的减少;贷方记录表示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
如果仅从复式记账原理为基础形成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 那么 , 任何一国的国际收支始终是平衡的 。 然而 , 这种平衡除了在统计上具有反映和记录意义外 , 并没有任何更深刻的实际经济意义 。 有意义的是分析一国国际收支的内部结构 , 也就是考察它是否包括顺差或逆差在内的失衡情况 。 尤其是要分析经常项目中的贸易收支及劳务收支 , 资本项目中的长短期资金结构及收支 。
宏观地讲 , 国际收支的贸易失衡是经常性的、绝对的 , 而平衡不过是暂的 , 相对的 。 只是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 , 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程度也各异 。 一般认为 , 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 一是季节性失衡 。 这种失衡常出现在那些依靠和出口初级产品 , 如农产品等的单一经济国家;二是周期性失衡 。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 并非长期稳定不变 , 而是经常性地出现周期性波动 。 这种周期性波动也不例外地反映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