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失衡( 二 )


三是结构性失衡 。 各国经济和产品在国际经济中都具有相对优势 , 从而使国际经济在长期经贸活动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 。 一旦这种格局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 如其他国家采用了新技术 , 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等 , 就会打破原有贸易格局 , 使变化较慢的国家国际收支发生失衡;四是投机活动和资本外逃 。 一些国家因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 , 引起国内经济形势不稳定 , 国内外居民对经济形势产生不良预期 , 最终导致投机或资本外逃现象 , 产生国际收支失衡 。 最后 ,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 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
这种分析法 , 就是通过对进出口供求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 , 说明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 该理论假设 , 各国间不存在资本流动 , 所以国际收支就等于出口减进口 。 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 , 通过汇率贬值 , 可以刺激出口 , 抑制进口;外汇的供给弹性 , 决定于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
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越是具有弹性 , 则本国货币供给也就越有弹性;相反 , 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 那么本国货币供给不但不会增加 , 反而会减少 , 贬值以后 , 出口国的处境会更趋恶化;外汇的需求弹性决定于本国对外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
就是说 , 如果一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非常有弹性 , 那么对外汇的需求也就非常有弹性;若出口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 但供给却没有弹性 , 那么 , 利用汇率贬值来弥补贸易逆差 , 其效果并不大 。 此时 , 外汇汇率的贬值不但不能增加外汇供给 , 反而会引起本国物价上涨 , 导致通货膨胀 。
由此可见 , 一国利用外汇贬值来刺激出口 , 减少进口 , 消灭逆差 , 调整进出口平衡时 , 必须考虑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 , 适当的进出口供求弹性 , 是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 消除外汇求大于供的必要条件 。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 , 如果一国的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 , 外汇贬值将使该国的贸易差额改善 , 否则 , 贸易差额恶化 。
通过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来调整其国际收支 , 往往使贬值国经济付出一定代价 。 仅从物价方面讲 , 贬值会使出口和替代进口的数量增加 , 扩大总需求 , 从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而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 , 会推动国内产品成本上升 , 再通过乘数作用 , 推动整个物价水平上涨 , 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程度 。
这种分析法根据S·S·亚历山大在1952年发表的《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 认为吸收就等于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之和 。 如果将支出扩大至包括政府支出(G)在内 , 总吸收就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支出之和 , 即Y=O=A=C+I+G 。 在开放经济中 , 由于有了进出口 , 国内产品的价值(O)就变成:O=C+1+G+X=A+X-M 。 其中 , X为出口 , M为进口 。
当从国外获得诸如红利、利息和单方面转移等收入时 ,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就有可能超过国内产品的价值 , 即Y>O 。 如果不包括这些项目 , 则Y=O , 有Y=O=A+X-M 。 同时 , 开放经济下 , 总支出或总吸收A也可能超过国内产品的价值 , 从而由公式可以导出:A=Y-(X-M) , X-M=Y-A 。 公式表明 , 如果进口大于出口(M>X) , 则总投入小于总吸收(Y<A) 。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 只有进口超过出口 , 对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吸收才能超过国内总产品 , 即外贸逆差反映了国内的支出超过了国内收入水平 。 在固定汇率体制下 , 过量的吸收必须有相应的资本输入或减少外汇储备资产加以弥补;在浮动汇率下 , 本国货币必须贬值 。 相反 , 如果出口大于进口(X>M) , 则总投入大于总吸收(Y>A) 。 在固定汇率下 , 超过部分作为过剩的储蓄 , 以对外投资的方式输出国外 , 或者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在浮动汇率制下 , 则本国货币将会升值 。
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三大项目 , 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 。 一般认为 , 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 一是季节性失衡 。 二是周期性失衡 。 三是结构性失衡 。 由于弹性分析法假设资金不流动 , 而只有商品贸易 , 因此对于全面分析国际收支平衡具有很大局限性 。 吸收分析将资本流动引入了分析 , 大大丰富了分析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