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年纪不回家生孩子,在这学习啥?”:女子这样回应,这一耳光甩得响亮( 二 )


“不惧碾作尘 , 无意苦争春 , 以怒放的生命 , 向世界表达倔强 。 ”这正是张桂梅校长的真实写照 。
十余年间 , 张桂梅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 , 自己却因常年操劳透支了身体 , 患上了肺气肿、肾囊肿、肺纤维化、颅骨骨瘤、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 , 靠吃止疼药每天坚持工作 , 仍然拒绝住院治疗 。
她所做的一切 , 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大山里的女孩”走出大山 ,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当被采访提到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时 , 张桂梅校长提到一个现象 。
许多女学生读着读着就“消失” , 要么回家帮忙干活 , 要么回家结婚生子 。
在偏远的大山 , 女孩的教育是不被重视的 , 即使有机会也要优先给男孩 。
有一次 , 张桂梅校长家访时 , 发现女孩的妈妈让高三的女孩在家做家务 , 让初二的弟弟到县里去补习 。
张校长深刻认识到男女受教育条件的巨大差异 , 所以更加坚定了她要办女子高中的想法 。
十余年时间 , 张桂梅帮助近2000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 , 过上了她们梦想中的生活 。
可以想象 , 如果张桂梅校长当初没有办这所女子高中 , 这近2000名大山女孩今天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
大概是和上文中的马百娟一样的命运吧!一辈子都困在大山中 , 被迫过不喜欢的人生 。
所以这群女孩们是幸运的 , 她们遇上了张桂梅校长 。
因为张桂梅校长 , 因为读书 , 这群女孩们的命运改变了 , 同样她们身后的家庭 , 她们以后的孩子 , 也彻底不同了 。
3
女孩们来女高前 , 有的正被家里说亲准备嫁人:“他是女孩 , 是用来换彩礼的”;有的在山里放羊 , 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有些家长油盐不进 , 坚决不让女孩去上学 , 即使是免费的 , 因为他们认为女孩读书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
周云翠、周云丽姐妹就是华坪女高的首届毕业生 。
周云翠、周云丽姐妹毕业后 , 一个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 , 一个考入了德宏师范学院 。
从小生活穷苦的姐妹们 , 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赚大钱” , 但在华坪女高拼搏的三年时间里 , 她们的梦想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 。
2015年大学毕业后 , 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 。 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 , 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 , 来到女高 , 继续老师们的事业 。
与周云丽一样 , 家庭贫困的吕朝丽也是女高招收的第一届学生 。 和很多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们一样 , 毕业后的她选择了一份更具有社会意义、对人民有所帮助的职业——光荣的人民警察 。
华坪女高走出的学生 , 从大山深处走向浙大、厦大、川大、武大 , 成了医生、警察、律师、研究生……还有和张桂梅一样的教师 。
她们把毕业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捐回母校 , 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用自己的力量再去帮助“曾经的自己” , 这样的“反哺”几乎成为了华坪女高的一个传统 。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 改变了这群女孩子的命运 , 改变了大山的未来 , 影响着之后无数孩子的人生 。
4
关于读书 , 很喜欢杨澜的一段话 。
“有人会问 , 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 , 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 , 打一份平凡的工 , 嫁作人妇 , 洗衣煮饭 , 相夫教子 , 何苦折腾?我想 , 我们的坚持是为了 , 就算最终跌入繁琐 , 洗尽铅华 , 同样的工作 , 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 , 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 , 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 ”
还记得曾引起轰动的培养三个斯坦福儿子的母亲吗?
这位了不起的母亲就是陈美玲 。
她的人生本就是一部传奇史 。
作为歌手 , 她曾红遍东南亚 , 与邓丽君、山口百惠齐名 。
作为作家 , 她出书将近100本;各地演讲 , 话题都是现象级;还推进了日本的育儿休假制度 。
作为学者 , 她本身就是全球排名前三的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教育系的博士 。
作为妈妈 , 她养育了三个儿子 , 全都相继考入了她的母校斯坦福 。
所以 , 这么一看 , 她能把三个儿子全都送入斯坦福大学一点都不意外了吧!
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 ,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 有好妈妈才会有好孩子 。
张桂梅校长也提出 , “女孩受教育 , 可以改变三代人” 。
她当初破釜沉舟 , 一定要办女子高中的一个原因 , 就是要解决“低素质的母亲 , 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 , 改变该地贫穷落后的境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