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准备发射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测试地球防御计划,能成功吗?( 二 )


这两颗小行星所组成的系统 , 之所以被科学家们选定为此次撞击的最佳候选目标 , 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孪小星的质量非常小 , 按我们现有技术 , 有可能对它进行撞击试验并产生可观测的效果 。
第二是这个小行星系统距离太阳约1-2.3天文单位 , 到撞击时距离地球约1100万千米 , 而孪小星距离孪大星只有1.2千米 , 每12小时绕行一圈 , 我们地球的地面望远镜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都有能力将二者分辨清楚 , 从而对撞击后的效果能做出准确的评估 。
第三是孪小星绕孪大星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面很接近 , 从地球上看 , 孪小星既能从孪大星前面经过 , 也会从它后面经过 , 这样就会形成亮度的规律性变化 , 对测定其轨道周期极为有利 。
第四个方面也非常关键 , 那就是此次撞击这颗小行星 , 对地球不会产生什么威胁 , 不必担心撞击孪小星后 , 有可能朝着地球运行的麻烦 。
这个航天器中 , 除了一个太阳传感器、一个导航敏感器以及一个口径20厘米的摄像机外 , 没有其它的载荷 , 成本相对较低 。 航天器使用了新型的太阳能电推发动机 , 功率只有3.5千瓦 , 在撞击时与小行星的相对速度大约为6.6公里每秒 , 根据推测 , 可以对对孪小星产生约 0.4 mm/s 的速度变化 。 这个数值看上去虽然很小 , 但是它将引起这颗小行星几分钟甚至十多分钟的公转周期变化 , 那么从地球这么遥远的距离来看 , 很可能造成较为明显的位置偏移 。
与此同时 , 该航天器还携带了一个轻型小行星成像立方星 , 在撞击前后脱离航天器 , 在小行星的附近“亲眼目睹”撞击的情景 , 并将观察的图像数据传回地球 , 相当于给地球上的人们进行一场“现场直播” 。 这项行动极具挑战性 , 也非常有意义 , 技术上完全可行 , 但是效果需要实战检验 。 人类面对潜在的小行星撞击 , 总不能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 还是“先下手”为强 , 这次航天器发射 , 的确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