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自杀留下遗书:父亲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她放弃生命?( 二 )


现实中 , 许多父母打着”为你好“来捆绑孩子 。 动辄语言虐待 , 肢体暴力 , 精神控制 , 情感勒索 , 去贬低、羞辱、操控孩子 。 然而 ,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 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 。
纪伯伦有一首很经典的诗:
你的儿女 ,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 却非因你而来 ,
他们在你身旁 , 却并不属于你……
你的孩子 , 从来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 而是借用你的基因诞生的孩子 ,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 他们力量弱小 , 需要爱和保护 , 而不是可以随意地被对待 。
不要做“黑洞” , 要做个“发光体”
24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先生认为:如果一个人只会给别人差评 , 打击别人 , 不断吞噬对方的生命力 , 使人能量丧失 , 变得焦躁、自卑 , 这样的人被称为“黑洞” 。
如果你带给孩子的是辱骂、是讽刺、是责怪 , 那么孩子的人生和态度最终也会充满负面情绪 。 如果你是真的爱孩子 , 那请选择让彼此都舒服且受益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吧 。
黄启团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每个行为的背后 , 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 行为有错 , 动机不会错 。
一开始我也不是很明白 , 直到后来我听到这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偷了妈妈的钱 , 被发现了 , 妈妈生气不已 , 忍不住拿起衣架去教训孩子 。 “小小年纪什么不学好 , 就学会偷东西!”
在妈妈的指责下 , 孩子非常委屈 , 爸爸看到了孩子的神情 , 便蹲下来问他:“你为什么要偷家里的钱?”
孩子告诉他们:因为同学的爸爸生病了 , 他想要拿这些钱帮助他……
听到这个答案 , 爸爸妈妈都愣住了 , 原来孩子并不是“学坏” , 相反的他很善良 , 只是采取的行为不对 。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有两句话 , 令人印象深刻 。
一句是:父母对于子女 , 应该健全的产生 , 尽力的教育 , 完全的解放 。
另一句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 , 合理地做人 。
简单来说 , 养育孩子如同等一朵花开 , 等一棵树长大 , 刮风的时候需要遮挡 , 害虫来的时候需要呵护 , 除此之外 , 需要的便是尊重与爱 。
教育 , 更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 一个灵魂会唤醒另一个灵魂 。
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 控制拉近不了任何距离 。
【女大学生自杀留下遗书:父亲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她放弃生命?】尊重与爱 , 这才是父母之爱的本质 。 做一个“发光体” , 拒绝成为“黑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