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no: 这4种家庭,累死也养不出幸福的孩子,尤其是最后一种!( 二 )


控制欲太强的家庭之前 , #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和#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被刷到热搜榜 。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
南京一个14岁男孩报警称爸爸装摄像头监控自己 , 爸爸说自己忙 , 需要借摄像头监督孩子学习;儿子也很委屈 , 说自己一点隐私都没有 。 这位爸爸却反问:“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图片来源:江苏新闻还有一位妈妈在家里搞了个云台摄像头 , 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 , 坐姿是否端正 , 还通过摄像头的对讲功能喊话:“坐直一点”“你在看什么书啊?怎么又在看动画片?”这种被监视的环境 , 别说孩子了 , 我一个成年人都觉得窒息 。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 , 操心过度就是变相的控制 。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 朱朝阳走向罪恶的深渊和母亲周春红有很大的关系 。 离异后的周春红 , 和儿子相依为命 , 看似无微不至的关心 , 实则是在控制孩子 。 不在乎孩子的社交 , 学习好就行了 , 每天吃什么做什么 , 就连见爸爸要说什么话都要听她的 。 就算是喝牛奶这种小事 , 如果儿子不想喝 , 她可能要把牛奶灌进儿子的嘴里 。 “父母之于孩子 , 应如灯盏 , 而非拐杖 。 ”孩子终会长大 , 父母也必然会离场 , 教给他面对生活的能力 , 然后放手 , 让他自己选择 , 只有这样 , 孩子才能越走越远 , 越走越好 。 就像孙瑞雪在《爱和自由》里说的那样:“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 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 , 那是孩子的自由 。 ”只有懂得放手的父母 , 才能养出真正幸福的孩子 , 学会放手 , 是父母的智慧 , 也是孩子的幸运 。
经常哭穷的家庭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说家里很穷 , 希望孩子能因此变得懂事节俭;还有就是家庭条件不差 , 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 故意向孩子哭穷 。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 , 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 也不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 物质上的“穷” , 在后天通过努力赚钱可以得到缓解 , 而孩子精神上的“穷”很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 在爱哭穷家庭长大的孩子 , 体会不到幸福感 。 他们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导致家庭贫穷 , 一生活在内疚自卑中;也会对金钱异常敏感 , 在拥有金钱后 , 可能会过度追求物质的生活 , 以弥补内心的缺憾 。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父母总是对孩子哭穷 , 孩子心里有多苦?有一个高赞回答 , 深表赞同:


最痛苦的不是贫穷 , 而是父母向你哭穷 , 向你灌输穷的理念 , 然后你会一直自卑到骨子里;内心深处对金钱充满强烈不安感 , 每花一分钱就陷入深深地自责 , 容易变得小气爱斤斤计较;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都会内心不安好久 , 舍不得出去玩 , 导致圈子变小见识短浅;接触到一些消费水平高的人 , 就会感觉自己与对方不是一类人 , 从而不敢与对方接触 。
父母真的没必要给孩子灌输“穷”的观念 , 即使生活真的不富足 , 小孩子也不该背负精神压力 。 还是那句话 , 家里是什么条件 , 就怎么养孩子 。
父母吵架的家庭之前 , 泰国有一个公益短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 , 用4分钟展现了父母吵架带给孩子的恐惧 。 夜晚 , 妈妈陪女儿看漫画 , 画面很是温馨 , 妈妈耐心的讲解着 , 即使是漫画里的怪兽 , 有妈妈在身边保护着 , 小女孩也没觉得害怕 。 一会 , 爸爸回来了 , 妈妈便留女孩在卧室 , 下楼去了 。 不久就听见父母的争吵声 , 眼前这个面目狰狞的妈妈还是刚才那个温柔的妈妈吗?争执撕打的父母 , 在孩子眼里 , 瞬间变成了两头凶狠的怪兽 , 互相撕咬 , 不肯让步 。 女孩吓得想跑 , 怪兽却穷追不舍 , 所到之处 , 全是狰狞的面目和淋漓的鲜血 , 她只能惊恐的看着眼前的画面 。 父母看似不经意的争吵 , 在孩子眼里就是恐怖片 。
之前有一个心理调查 , 有一个问题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回到最多的就是:“我害怕爸爸妈妈吵架 , 他们吵架的样子好凶!”对孩子来说 , 哪怕是你们之间的拌嘴 , 只要有人脸色变了 , 声音大一点 , 孩子就会觉得害怕不安 。 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 , 他们在家里不敢说话 , 害怕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引来父母的争吵 , 甚至自己的一个举动都有可能 。 长此以往 , 孩子不喜欢与人交流 , 变得胆小脆弱 , 极其缺乏安全感 。 当然 , 再恩爱的父母也不可能完全不吵架 , 如果不可避免 , 就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如果被孩子看到了 , 也不要隐瞒 , 正常的和孩子解释原因 , 并告诉孩子 , 这只是生活的小插曲 , 爸妈依然爱你 。 黄磊在谈及家庭环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家庭氛围很重要 , 如果一个人的家庭整天都有争吵声 , 那么孩子可能是不想呆在家里的 , 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心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