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果文化一家独大,李诞的野心藏不住了( 二 )
一个人有了能力,要去最好的平台去发展。
这句话对想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来说,也一样。
02
内容为王,节目第一
2016年,郭德纲接受某杂志的专访时说过一句话:“我特别悲哀,因为我把这行垄断了。我特别理解这种孤独,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话可太凡尔赛了。可德云社当年还真是喜剧界的碉堡,似乎无人可攻破。
今天,郭德纲终于不再孤独了,谈到喜剧,人们更多会想到李诞和他背后的笑果文化。
今天的观众更喜欢有综艺感的节目,而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们综艺感不足。
有人说,人家是相声演员,当然天生缺乏综艺感,但我觉得不是,哪有人是天生就会的呢,还不都是训练出来的吗?
从赛制设计、演员脚本、到舞台效果,你愿不愿意为了综艺感去彻头彻尾地改变,这才是关键。
《德云斗笑社》的导演曾经执导过《极限挑战》,这是一档大型真人秀综艺,他尝试将《极限挑战》的经验运用到《德云斗笑社》中,觉得应该产生不错的综艺效果。
结果一点儿也不好,包括郭德纲自己,都很难融进综艺氛围中。

文章插图
同样的矛盾其实也曾经发生在笑果文化。
第二季就有演员指着导演的鼻子开骂:“你为什么要把脱口秀变成一个比赛?”
同时,由于脱口秀的性质,笑果的节目一直都是编剧中心制,先保证内容为王,在这样的模式下,导演对节目的设计也不得不让位于编剧的思维,有时就难免发生冲突。
李诞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召集大家开会,找了一根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节目第一”。
“节目第一,大家的委屈争吵才有第一,节目不好,我们只会一团和气地死掉。”
之后,《脱口秀大会》就是导演与编剧占有同样的分量,编剧负责段子,导演负责节目效果,大家一起碰撞,很多好内容都是导演团队与编剧团队、演员共同的结晶。

文章插图
很多擅长做内容的人,特别容易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只要产出好的内容就无往不利。在老掉牙时代,这种思路也许还行得通,但在这个时代显然不行。
你看到呼兰段子中的“消费主义”“直播带货”直戳年轻人痛点,看到何广智写的密室逃脱经历特别真实,看到周奇墨在决赛中的表演形式惊艳全场。
但你看不到,他们的背后,是创意——编剧——导演——表演——反馈——调整,一整条完整的内容生产链。
就像我常说的那句话,个人品牌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品牌。
在这个时代,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打造IP都必须拥抱平台。你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了解游戏的规则,了解自身的短板和增长模式,才有可能抢占到一点先机,而这些方面,平台比个人更懂得如何拥抱市场需求。
03
“破”平台,产不出好IP
我记得李诞曾在《奇葩说》说过一句话,他说,笑果是家破公司,不像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兴趣小组。
这句话挺符合人们心目中对脱口秀演员的印象,小众,随性,有个性,人生处处有灵感,想到什么写什么。
但事实上呢?当喜剧变成一门生意,喜剧演员变成了员工,一切就得有商业的规则对吧,这点李诞心里可明白着呢。
首先李诞在弱化自己的IP形象,力推更多的IP产生。
李诞一个人火,不能说明脱口秀火了,只有王勉火了、李雪琴火了、周奇墨火了,更多人火了,这个行业才是真的火了。
就好像大家传说做一场脱口秀赚几百万,虽然是谣言,但谣言也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做这个行业有前途,才能让更多新鲜血液愿意流向这个行业。
正如笑果文化副总裁刘丽娟所言,笑果文化想做的是一个以内容驱动的喜剧公司,要做完整的产业链,而不是只输出李诞一个大IP。
其次,笑果不是师徒制,而是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就拿池子来说,他是李诞的好朋友,他们曾是脱口秀界有名的兄弟,平起平坐的同事,在公司里谁也管不住池子,只有李诞能管住他。

文章插图
但是,池子跟笑果文化解约时诉诸法律,李诞全程并未出面,也没有用情分去挽留。
要管好一大群性格各异的内容创作者,就要让他们与公司有共同目标,如果目标产生分歧,对整个团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推荐阅读
-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 5个艺人新年晒房子!黄奕在别墅炒米糕,吴尊一家在上海租房过年
- 接着奏乐接着舞!河南春晚再现出圈名场面,网友:文化“内卷王”上线
- 国风节目混搭王一博,来自家乡的肯定,把文化创新玩出新花样
- 李诞、庞博、程璐纷纷收麦,今年笑果计划在“体育场”讲脱口秀?
- 挖掘国乐宝藏,新媒股份助推国潮文化破圈
- “北大毕业,公开羞辱杨幂没文化”,恃才傲物的下场就这样……
- 河南台“年宇宙”春晚:科技手段加持文化内涵,王一博刘昊然加盟
- 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齐聚《人世间》 展现传统家文化的温暖
- “虎虎生威,狮狮如意”电影文化嘉年华亮相二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