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理论和太极理论的契合,气一元论的整体观( 二 )


这是朱熹整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 , 全文为:
无极而太极 。 太极动而生阳 ,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 静极复动 。
一动一静 , 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 两仪立焉 。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 五气顺布 , 四时运焉 。
五行一阴阳也 , 阴阳一太极也 , 太极本无极也 。
五行之生也 , 各一其性 。 无极之真 , 二五之精 , 妙合而凝 。 乾道成男 , 坤道成女 。
二气交感 , 化生万物 ,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
形既生矣 , 神发知矣 ,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 万事出矣 。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 立人极焉 。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 日月合其明 , 四时合其序 , 鬼神合其吉凶 。
君子修之吉 , 小人悖之凶 。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又曰 , 原始反终 , 故知死生之说 。 大哉易也 , 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文约而意深 , 全文可分四部分:
自\"无极而太极\"至\"太极 , 本无极也\"是第一部分 , 为宇宙论;
自\"五行之生也\"至\"变化无穷焉\"是第二部分 , 讲万物化生论 ,
自\"惟人也得其秀\"至\"小人悖之凶\"为第三部分 , 讲人性论;
余为第四部分 , 是全文的总结 。
《太极图说》不仅仅是社会学 , 而是宇宙 , 时空 , 物化 , 人性 , 兼容并包 , 应有尽有 , 全备的论述 。
看到这里 , 基本上可以感觉到“以太”和中国的太极概念是何其相似啊 。
从上面对比看 , 太极五行阴阳理论是很完备的 , 而五大元素理论是很牵强的 。
否定以太理论的反思质疑和否定“以太”的存在 , 主要的在于以太粒子的坚硬度和光传播速度的“绝对静止”参照系问题 。
以太存在难以想象 。 根据当时的以太学说:以太是一种刚性的粒子 , 十分地坚硬 , 比最硬的物质金刚石还要硬上不知多少倍 。
其实 , 物理学已经发现辐射和微观粒子是有穿透性 , 以前的人以为穿透就是因为坚硬 , 其实这是用宏观物理来理解微观物理 。
关于光速 , 以太理论中假设一种传统的物理学观点: 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 , 当参照系改变 , 光速也改变 。
这个“绝对静止系”就是“以太系” 。 其他惯性系的观察者所测量到的光速 , 应该是 \"以太系\" 的光速、与这个观察者在 \"以太系\" 上的速度之矢量和 。
按照当时的猜想 , 以太无所不在 , 没有质量 , 绝对静止 。 以太充满整个宇宙 , 电磁波可在其中传播 。 假设太阳静止在以太系中 , 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 相对于以太具有一个速度v , 因此如果在地球上测量光速 , 在不同的方向上测得的数值应该是不同的 , 最大为 c+v , 最小为 c-v(如同船只动力c , 河流流速v , 则船速可能为正向c+v、逆向c-v) 。 如果太阳在以太系上不是静止的 , 地球上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 , 也应该有所不同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 。 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光媒介质 , 那么地球在以太中运动 , 在地球上各个方向的光速与地球运动应该符合伽利略变换 , 即C+V和C-V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正是测量C+V和C-V中的V , 得到结果为零 。 这一结果让当时的科学家不解 。
其实 , 当物体达到光速进行传播时 , 低速物理世界的规律定律不再适用 , 这也是犯了理解微观物理世界的想当然思维局限 。
关于以太的论述 , 有很多局限 , 但是这个理论不是因为现代物理学不能完全解释 , 就一味否定 , 我们不妨从太极的状态来理解“以太” 。
动态和静态与混沌人类在反对创世理论 , 也顺便抛弃很多真理 。
如果宇宙运行 , 没有约束力 , 那么整个宇宙的运行的熵值是增加的 , 事实上 , 整个宇宙的运行是很有序的 , 那么上帝之手是存在的 。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提出这样的观点 , 但是不要把这种上帝之手想象成和人一样的形象 , 天道是真实存在的 。
无极生太极 , 太极生两仪 , 两仪就是阴阳 。
说明一下 , 无极是在太极以先的一种状态 , 《道德经》阐明了有生于无 , 万物归于无 , 有无相生 , 契合宇宙大爆炸理论 , 的确很完善 。
那么 , 太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宇宙从无极到太极 , 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
比如 , 婴儿在母腹中 , 就属于一个太极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