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7000人的购物车,发现90后孤独,00后臭美,最虚荣的竟是10后?( 二 )


图/《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
作为互联网“老”用户 , 10后的消费倾向也非常多元 。 他们玩硬核科技 , 买国风服装 , 囤潮玩盲盒 , 不仅可以测评零食 , 聊起汽车来也头头是道 。
但是互联网世界的“乱花” , 并没有迷了10后的眼 , 反而让他们在获得了更多信息之后 , 有了自己的判断 。
总体来说 , α世代 , 虽然从网上购买一切 , 但消费却是理性的 。
他们在直播间、羊毛群里来回切换 , 买东西喜欢货比三家 , 争取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
这也就是“每天都是11.11”的拼多多 , 成为全网拥有95后用户群体最多的电商平台的重要原因 。
同时 , α世代又是感性的 。
《报告》中还有这样一项调查:00后和10后对于日后要增加购买国货品牌的意愿要高于90后 。
一旦碰上了真正的优秀国货 , 良心商家 , 年轻人就一定要买到你工厂的缝纫机踩冒烟 , 用野性消费为国货站台 。
为什么α世代有了这样的消费观?
一句话解释:都是前人的功劳 。
02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的需求 , 也覆盖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
之所以每一代人都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特色 , 是因为有一代代前人在帮我们“负重前行” 。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 , 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 ,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他认为 , 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 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
用大白话说 , 人活着更需要先解决温饱 , 再关注健康 , 其次才是感情联结 , 社会价值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 。
而这一切的基础 , 是经济 。
60、70后出生的年代 , 国家经济基础薄弱 , 1978年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分别是343.4元和133.6元 , 而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 。
所谓恩格尔系数 , 就是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 如果收入越多用于温饱 , 恩格尔系数就越高 , 家庭就越贫困 。
对60、70后而言 , 几乎一半以上的钱都用来解决温饱 , 人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 没钱买东西 。
并且由于当时市场供应不足 , 买东西还需要凭票购买 , 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
随着改革开放到来 , 尤其是1985年之后 , 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迎来发展 , 耐用消费品开始兴起 , 俗称“老三件”的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 。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 , 白云说那个时候穷得啥都没有 , 黑土表示不答应 , “那会儿还有一样家用电器 , 手电筒 。 ”现在听来是笑话 , 但在当时 , 手电筒真的也算是家用电器了 。
到90年代 , 以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登上历史舞台 , 白云和黑土也坐上了“专机”——拖拉机 。
进入21世纪 , 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 , 家庭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转变 。 人们买车买家电 , 上网玩手机渐成潮流 , 白云和黑土也通了网 。
2017年 ,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28.6%和31.3% , 花出去的钱三成用于吃喝 , 其他的则转向更加多元的需求:文化娱乐 , 休闲旅游 , 大众餐饮 , 教育培训……
当下的年轻人赶上了物质富足、娱乐丰富的好时代 , 反映到马斯洛需求层面 , 他们好像直接跳过了生理和安全这两大生存需求 , 直面的是更高阶的归属、成长需求 。
客观情况是 , 在一个家庭中 , 祖父母辈的人主要关注家里人的温饱需求 , 父母辈关注家庭生活的改善 , 而年轻一代人主要关注一家人精神生活的追求 。
这就形成了代际消费特点 。
实际上 , 每一代人满足基本需求之后 , 都会追求更高水平的追求 。 如果白云和黑土还参加春晚 , 大概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从这个层面来说 , 这代年轻人是幸运的 。 他们生下来的需求起步位置 , 就是祖辈、父辈的需求高位 。
为了满足“归属” , 他们加入各种的兴趣圈 , 通过圈子实现社交 。
为了满足“尊重” , 他们崇尚权威 , 买东西追求品牌 。
这谈不上虚荣心作祟 , 这是经济活力的表现 , 也是需求层次的上升 。
而随着经济发展 , 我国人均GDP迈入一万美元大关 , 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 , 民族自信心越来越高 , 于是他们的消费需求 , 开始进阶到“自我实现”——
支持国产 , 用消费推动国货振兴 。
而他们的行动 , 不止是单纯地买买买 , 还包含着更朴素的正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