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疳/鼻前庭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鼻疳是以鼻前庭皮肤红肿、痒痛、糜烂、结痂为特点的病证 。又称鼻疮、鼻蜃疮 。本病应与鼻疗相鉴别,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 。
【鼻疳/鼻前庭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辨证治疗】
1.肺经郁热.邪毒外袭
临床表现:鼻前庭皮肤灼热痒痛,有粟粒样丘疹,或轻度糜烂,溢出脂水,或干燥结痂,周围皮肤潮红皲裂:鼻毛脱落,小儿烦躁哭闹,搔抓鼻部,全身偶见头痛,发热 。舌质略红、苔薄黄,脉数 。
立法:疏风清热,泻肺散邪 。
主方:黄芩汤(K医宗金鉴》) 。
加减:脂水多且痒者,加黄柏、地肤子 。
2.脾胃失调,湿热郁蒸 。
临床表现:鼻前庭皮肤红肿糜烂,脂水淋漓,或结痂黄厚,痒痛难耐,病情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小儿兼见腹胀纳呆,烦躁便溏 。舌苔黄腻,脉滑数,立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
主方:除湿汤(《眼科纂要)),
加减:风重痒甚者,加白藓皮、蝉衣:湿重糜烂明显者,加苦参,地肤子:小儿腹胀便溏者,合用参芩白术散((和剂局方》).
【其它疗法】
1.带须秘节(焙焦)15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吹鼻中 。
2.柳树皮30克,焙干为末,香油伴擦,治小儿鼻疳 。
3.苦参,枯矾各15克,生地黄汁适量,调匀涂敷,
【文献参考】
鼻内生疮者,由脾胃蕴热,移于肺也(宜凉膈散,消风散,外以辛夷末入冰麝少许,绵裹塞之);或鼻孔干燥,渐生疮肿痛,由肺本经火盛也(宜黄芩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
【调护、禁忌】
1.嘱病人丕要挖鼻孔,有结痂者,待其自行脱落,保持局部清洁,以免加重病情 。
2.积极治疗鼻腔疾患,避免涕液刺激加重或诱发本病 。
【西医诊断参考】
鼻前庭炎:
(1)急性鼻前庭炎,局部皮肤红肿,痒痛,有轻度糜烂或痂皮 。
(2)慢性鼻前庭炎,局部皮肤干疼,有异物感,在鼻翼与上唇相接处,皮肤增厚,破裂或出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