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雄黄酒”

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 , 人佩之 , 入山林而虎狼伏 , 入川水而百毒避” 。
【何谓“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 , 一般在端午节饮用 。雄黄又名鸡冠石、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 , 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 。作为一种中药药材 , 雄黄可以用做剂、杀虫药 。
雄黄少量饮用 , 可治惊痫、疮毒 , 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 , 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 , 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 , 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 , 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 , 说是可以药晕鱼龙 , 保护屈原 。一会儿 , 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于是 , 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 , 抽其筋 , 剥其皮 , 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 , 再用雄黄酒抹七窍 , 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至今 ,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
端午节这天 , 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 , 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 , 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 , 其中说:“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 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 , 晚中秋”之说 , 古人以为辰属龙 , 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 , 故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 , 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
端午时节及节后 , 气候炎热 , 蝇虫飞动 , 毒气上升 , 疫病萌发 。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 , 而病从口入 , 多为邪杂之气 , 经口鼻吸入 。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 , 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 , 自有它的医理 。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 , 《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 , 屑蒲根 , 和酒饮之 , 谓之雄黄酒 。”即在酒里加上雄黄 。雄黄 , 橘红色 , 可入药解病毒 。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 。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 , 但多为男人饮 , 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 , 小孩不能喝 , 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
香包以之味 , 经口鼻吸入 , 使经脉大通 , 祛邪扶正 , 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 。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 , 而蛇虫闻之远遁 , 既减少了传染源 , 又可起到杀除病菌 , 汗臭 , 清爽神志的作用 。
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 , 为端午节 , 是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
按地支顺序推算 , 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 , 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 , 月、日都是五 , 故称重五 , 也称重午 。
神话故事《白蛇传》中 , 白蛇就是在端午节的雄黄酒下现了原形 。千年修练的道行尚且抵不住端午节雄黄酒的威力 , 对付一般的有毒小动物那就更绰绰有余了 。
雄黄酒是有毒的 , 饮用加热的雄黄酒实际上是在服毒 。
雄黄酒有很强的除害作用 。古代经常将它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 , 以避毒虫危害倒是可行的 。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硫化砷 。加热经过化学反应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 , 也就是剧毒品砒霜 。以雄黄酒涂在小孩头部、鼻尖、耳垂或抹在身上驱邪避疫 , 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