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利他行为”是怎么出现的呢?( 二 )


第二种原因:互惠共生基于血缘关系的利他主义行为并非完全利他主义 , 本质上也是利己主义 , 因为这种利他主义只是在同一人群中的利他主义 , 而不是在不同人群中的利他主义行为 。 例如 , 蚂蚁不会给蜜蜂蜂蜜 。
此外 , 生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将随着进化而变得越来越远 。 每隔一代 , 亲属关系将减少1/2 , 因此 , 远亲或非亲属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利他行为 。 例如 , 一个人与远亲只有1/32的相同基因 , 在向远亲提供帮助时 , 他将承担32倍的健康风险 , 而收益价值非常小 , 即使受益人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 , 也不值得为了利他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
然而 , 自然界中的亲缘关系并无差异 , 物种间的利他行为也很普遍 。 那么 , 该怎么解释”非亲属“的利他行为呢?这种非亲属的利他主义行为是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
在这方面 , 另一位生物学家特雷沃斯提出了互惠利他主义理论来解释它 。 这一理论指的是生物个体冒着降低自身适应度的风险去帮助另一个不相关个体的行为 。 其实质是一个有机体为帮助另一个有机体而付出代价 , 并且在下一次得到另一个有机体的帮助时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 其实 , 这是一种共生理论 , 也是从自然界无数共生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
动植物之间存在互惠共生的利他行为 。 例如 , 兰花是花卉王国中最美丽的吸引物 。
它们吸引不同的昆虫以不同的颜色、气味和美味为它们授粉 。 有些兰花看起来和闻起来都像雌蜂 , 所以它们深深地吸引着雄蜂在上面逗留 , 上面覆盖着花粉;某一些兰花的味雄性的黄蜂则比较喜欢 , 它们能吸引雄性黄蜂的到来 , 还有一些奇怪的兰花 , 它们则会发出腐败的气味吸引附近的苍蝇;有些兰花在夜间散发出一种茉莉花香来吸引蛾子 。

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种兰花也会分泌一种芳香的液体 , 雄蜂只需要这种液体就能吸引雌蜂 。 雄蜜蜂落在兰花上以后 , 它会用它的后腿“吸收”这些珍贵的“芳香液体”把他们存储在自己的后腿中 , 以便稍后释放 , 引诱雌性 。 在这些各种昆虫的接触中获益的则是各种兰花 , 它们则可以世代繁殖 , 兰花可以世代繁殖 。 许多植物和鸟类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 鸟类从植物中获取果实 , 植物通过鸟类将种子传播到新的地方 , 使植物繁殖 。
动物之间也存在许多互惠共生现象 。 在大约8600种鸟类中发现了300多种辅助鸟类 。 它们通常帮助其他无关的鸟类筑巢、觅食和饲养幼鸟 。 例如 , 一只雄性翠鸟将帮助与他没有亲属关系的雌性繁殖鸟类寻找食物 , 保护鸟巢免受入侵 , 并喂养雏鸟 。
鲸鱼生活在水中 , 但用肺呼吸 。 如果一头鲸鱼受伤并且难以移动 , 它就不能浮到水面呼吸 。 在这时 , 鲸鱼为了挽救同类宝贵的生命它们会“背着”受伤的同伴游泳 , 直到同伴恢复体力 , 获救者与自己无关 。
在特里弗斯看来 , 这一切都是一种互惠利他主义行为 。 也就是说 , 一个人冒着降低身体素质的风险去帮助另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 他希望在将来遇到受益人时得到回报 , 而期望更大的利益回报才是互利利他主义者的真正目的 。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生物在利益冲突中也有利他行为 , 因为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双赢的局面 , 这在人类和高级动物中更为常见 。
早在一战期间 , 德国和英国的士兵在战壕中的相互克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其实相互克制也是合作还有利他主义 , 相互克制也是一种合作和利他主义 。 在战争或平安夜期间 , 英国人没有开枪或暴露在火中里面的德国士兵想用这个来换取自己的安全 。 如果德国士兵被杀 , 将导致更严重的报复 。 一系列报复的结果将使双方付出巨大代价 , 合作的好处也会更大 。 这可以用“博弈论”来完全解释 。
早在1993年 , 泽尔滕 , 纳什 , 海萨尼 , 它们进一步扩展了深化非零和博弈 , 而且还将这两种理论应用于经济行为分析从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他们的特殊理论可以用“囚徒困境”理论来解释 。 比如说 , 在因合伙犯罪被捕后 , 甲方和乙方被隔离审讯 。 就警方而言 , 前两人面临两种选择:供认(甲、乙双方的背叛)和沉默(甲、乙双方的合作) 。 然而 , 将有三个结果 。
第一 , 如果甲方作证指控乙方 , 而乙方保持沉默 , 甲方将被无罪释放 , 乙方将被监禁5年 。 相反 , 乙方将被无罪释放 , 甲方将被监禁5年 。 第二 , 如果甲、乙双方都坦白(背叛) , 他们都将入狱三年 。 第三 , 如果双方都保持沉默(合作) , 他们将在审判期间被监禁 , 但一年后由于证据不足 , 他们将被无罪释放 。 因此 , 甲、乙双方合作背叛的最有利条件是以下组合:自白、对方沉默>双方沉默>双方自白>自我沉默和对方的自白 。 然而 , 如果对双方都有利 , 沉默(合作)是最佳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