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利他行为”是怎么出现的呢?( 三 )


但是 , 双方之间有默契合作的条件 。 一是教学条件 , 即双方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 二是反剥削条件 , 即双方合作的报酬高于背叛诱惑和愚人欺骗的平均效果 。
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博弈 , 会被称为标准囚徒困境 。 标准的囚徒困境理论可以解释合作利他主义 , 在动物世界也同样如此 。 例如 , 彩虹叮当鱼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 有时需要将两条彩虹叮当分开以检测捕食者是否在攻击 。
如果两只孔雀鱼去侦察 , 它们将陷入标准的囚徒困境 , 因为它们都有两种选择:接近捕食者(合作)和退缩(背叛) 。 如果a红墙接近攻击捕食者 , B红墙退缩 , a可能会获得关于攻击者的有价值的信息 , 但面临被吃掉的风险 。 虽然B被吃掉的风险很小 , 但他无法获得攻击者的相关信息 。 但是 , 如果a和B红墙同时去侦察(合作) , 它们被吃掉的风险就会降低 。

当然了囚徒理论的模型也不能完全的解释生物的利他主义 , 因为在囚徒理论模型中 , 合作则是同步发生的双方会同时一起的分享合作带来的利益 , 但是有一点 , 如果双方都不能获取到对方的“回应信息” , 它们则会认为背叛才是最大的利益 , 那么就有可能背叛双方的博弈只有一次 , 其实首选的策略就是背叛 。 因此 , 一些学者开始通过纠正囚徒困境来解释生物学的利他行为 。
人类的利他主义比较复杂 ,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亲属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 。 人们认为 , 这是基于人性和经济学的 。 与此同时 , 我们人类的利他主义有着强烈的生物学“根源”这也是人类文化传承所带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