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赵雄主刘渊 问鼎中原的方式借“汉”壳上市

十六国乱世,最先问鼎中原的是匈奴,其始作俑者,便是汉赵国的建立者刘渊 。所谓“刘渊一唱,石勒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西晋灭亡、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 。刘渊通过借尸还魂的伎俩,如愿以偿的“偷”取了天下 。不但实现了匈奴在中原的霸业,更完成了其先祖冒顿一生未竟的心愿 。
刘渊的称帝,让中原不再仅仅是汉人的天下,也让少数民族在中原立足称霸成为可能 。在他之后,诸族如法炮制,粉墨登场,走马灯似地在北国建立起十几个大小不等、实力不一的割据政权 。
中原以外的民族,可以说无时不在觊觎着中原的富庶与肥美 。中原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他们内心,一直充满着无限的尊崇与渴望 。与中原发生联系最早、影响最深的匈奴族,则尤其如此 。冒顿实现了匈奴的鼎盛辉煌,却并未完成主宰中原的超级梦想 。匈奴经历强盛、分裂、归附,最后成为中原的附庸 。东汉末年,曹操又“分其众为五部”(《晋书》),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 。自此,一直困扰中原的匈奴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匈奴也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相对平静的历史休眠期 。
饶是如此,匈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 。匈奴部族仍是一支不可忽视?力量 。特别是到了东汉末期,已慢慢接受中原文化的匈奴,种族日益繁盛,发展很快 。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仍念念不忘先祖昔日的辉煌 。看看刘渊起事之前,刘渊的叔祖父,当时匈奴五部的右贤王刘宣说的话,就再明白不过了,“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 。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资治通鉴》),其内心,对匈奴彼时的处境是愤愤不平的 。这不是刘宣一个人的想法,他应该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匈奴人、特别是匈奴贵族的真实思想 。而最终将他们这种理想变为现实的,便是刘渊 。
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310年 。他是继冒顿之后,匈奴族的又一位佼佼者 。刘渊外表“姿仪魁伟”,长相不俗 。而且“猿臂善射,膂力过人”(《晋书》),颇有其先祖的遗风 。刘渊不但善武,而且能文,他从小很好学,曾“师事上党崔游”,“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而“《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 。是位充分接受中原文化浸染、汉化程度相当高的匈奴人 。
刘渊的父亲本是五部的左部统帅 。刘渊继承父业后,“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管理的头头是道,颇有些政治手段,以致当时“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仰慕其名前来归附的人很多 。不过刘渊虽有官职,人却一直在洛阳当侍子,也就是人质,才能并不能尽显 。这也能看出,当时的朝廷对匈奴一族,一直是存有防范之心的 。
西晋末年,外戚杨骏辅佐朝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封其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 。八王之乱期间,成都王司马颖掌握实权后,又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但也没让他回到五部故地,而是派他到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领兵 。
匈奴是成长在马背上的行国,“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汉书》) 。为了生存的需要,每天与恶劣的环境和凶猛的野兽打交道,这让他们具备了战?拼杀的先天素质 。民风彪悍,打仗勇猛 。而且“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很有些游击的风格,极不好对付 。这也是中原一直为之头疼的原因之一 。
【前赵雄主刘渊 问鼎中原的方式借“汉”壳上市】但匈奴也有自己致命的弱点,就是部众分散,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很难将他们聚拢起来,形成合力 。当年冒顿的强盛,便是部族统一的结果 。而刘渊的出现,则让匈奴五部重归一统,再次演绎了辉煌 。匈奴虽分五部,相距其实并不遥远,“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也就是现在山西北部一带,这就在客观上给刘渊重新聚拢五部提供了可能 。
晋末中原大乱,再次给匈奴创造了机遇,让他们?梦想不再虚幻 。匈奴本就有着挫败中原的辉煌成就,看到中原大乱,于是五部匈奴开始蠢蠢欲动 。刘宣秘密召集五部上层贵族,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派人悄悄通报刘渊 。刘渊表面不动声色(足见其城府之深),却暗暗思索如何金蝉脱壳,尽快回到五部聚居地 。他曾找过几个理由,比如“请归会葬”(《资治通鉴》),要回去奔丧 。按说这理由没得挑,但司马颖始终也没答应,可见司马颖对匈奴问题也是很敏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