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雄主赵武灵王 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儿子饿死

历史总是会惊人地重复 。今天说的赵武灵王赵雍,也是因为儿子争权,他被困于宫中,活活饿死 。与姜小白不同的是,小白当时病重,饿了几天也就死了,惨在死后无人收尸;而正值壮年身心健康的赵雍被饿了三个月,饿急了还生吃过雏鸟,如此饿死,惨在身前的种种绝望 。
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时有名的英主,也就是晋国权臣赵盾的后代,三家分晋而有赵、魏、韩三国,赵国传了若干代后到赵雍 。赵雍十五岁登基坐殿时,中原一片混乱,他的老子赵肃侯虽然留下了不错的基础,但由于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西有强秦、东有燕齐、南有韩魏、北有胡人,再加上还有一个中山国深入赵国腹地,赵国连年征战不得安宁,国力明显弱于楚魏秦齐 。
赵雍在国内贤臣的辅助下,更由于他自身的精明强干,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把赵国由一个贫弱之国变成了雄踞北疆比肩秦楚的强国 。下面先简要介绍他的主要事迹,对正史不感兴趣的,可以将下面的一二三四略过:
一是在外交上纵横捭阖,联韩扶燕拒齐压秦,获得了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
赵国本来就与韩国关系不错,但与魏国关系不太好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赵国的历史可以形容为:昨天魏国打我了,今天我打魏国,明天秦国和魏国一起打我,后天我与秦国一起打魏国……
赵武灵王四年,赵雍与韩王会盟,次年迎娶韩王之女为妻,两国成为铁哥们,魏国从此不敢随便打赵国的主意 。在稳住南方后,赵武灵王十一年,燕国国君让位于国相子之(前篇讲过)引发燕国内乱,赵雍插手燕国内政,派人去找到正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公子职,把他送回燕国去做了新的燕王即燕昭王(燕昭王是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他励精图治,使燕国雄起一时 。但这个燕昭王到底是谁,史记中前后矛盾 。《燕世家》中说是太子平,《赵世家》中又说是公子职,史学界也争论不休),由此赵燕两家和平共处多年,赵国东北方也稳定了 。燕国本已被齐国控制,齐国见赵国插手燕国的事情,心中不满,发兵攻燕赵,赵雍自称实力不济,收兵避战,让燕王找他的外公秦惠王求救,秦国发兵打败了齐,齐秦实力都受损,于是赵国的东面和西面也暂时平静 。几年后,先是秦国秦武王意外死亡,为争夺王位秦国内乱,赵国西渡黄河,夺取了秦国北境的榆中地区;此后第一大国楚国灭掉了第二大国越国,楚齐成了接壤的邻居,齐国为了应付楚国的入侵不得不放弃与赵国为敌 。于是赵国东西边境彻底安宁 。
二是在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极大地提升军事实力,稳定了北方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史家评价很高,具体过程也不再详述 。总之通过胡服骑射,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提升迅猛,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融合了国内的宗室贵族和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两大派系,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个地方的掌控,同时更新了赵国的经济结构,使之更利于发展生产 。还有一个外在的影响就是,由于赵武灵王的这种新式骑兵待遇优厚,吸引了北方戎狄入伍,使原本经常骚扰赵国的敌对力量成了赵国的战斗主力,北方于是也安定下来 。
三是开疆拓土,去掉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的同时向西北扩张,设雁门云中两郡 。
赵国一直视嵌入其领土内的中山国为眼中钉肉中刺 。因为,每当赵国欲对外征伐时,中山国便趁机捣乱,让赵国无法全力对外 。但中山国之前得到其他国的扶持,用以牵制赵国,所以赵国一时之间也无法灭掉它 。在赵国摆平四邻后,终于可以一出胸中恶气了 。经过几次征伐,在胡服骑射改革显露效果后,前296年,赵国一举灭了中山国使得赵国的南北终于畅通连为一体 。在灭中山国的前两年,赵国已击溃中山国的帮手——北边的楼烦和林胡,占领了北边大片土地,设雁门云中两郡 。
四是大会天下诸侯,确立“强国”地位 。
赵国经过一系列努力,内政外交军事力量都大大提高,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各国纷纷捧场 。这次会盟已不同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式的会盟,春秋时的会盟还是要捧着周天子的令箭来号令天下,如今各路诸侯已纷纷称王,连宋国这种二流小国的国君也加入到称王的行列,周天子早已不被诸侯放在眼里,这种会盟称霸的仪式,其尊贵的意味更为明显 。三十年时间,赵国从一个弱国迅速崛起为一个强国 。
【第一雄主赵武灵王 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儿子饿死】一二三四说到这里,我们“史归正传”,来说说这一代英主是如何窝囊地死去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