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硬核姥姥退休当网红,吸粉百万,真实身份曝光,她可不简单( 二 )


尖端物理学科普 , 吴姥姥也是信手拈来 。
吴姥姥把“天眼”比作铁锅
其实这位姥姥的本名叫吴於人 , 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 。
她讲了近30年《大学物理》 , 作为第一作者编纂过大学课本 , 还拿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更是亲手带出无数“高精尖”人才 。
可以说 ,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讲台 。
吴姥姥年轻时候去江西插队 , 在一所民办小学开启老师生涯 。
后来读中专 , 选择物理专业 , 成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
高考恢复后 , 吴姥姥和学生一起备考 , 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江西工学院(后与江西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 , 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91年 , 吴姥姥进入同济大学 , 任职近20年 。
如今很多学生刷到她的视频 , 都会自豪地留下一句:
有幸听过吴於人教授的课 。
而姥姥的“走红”也不是偶然 , 她专注科普工作已有16年 。
很多人不懂: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 , 为何如此简单的科普工作情有独钟?
对于她来说 , 尖端科研固然重要 , 做好基层科普也是意义非凡 。
因为这能引导更多孩子爱上科学 。
打开@不刷题 这个抖音账号 , 你会发现粉丝们都在评论区喊“吴姥姥” 。
但吴姥姥说 , 这个名字是她自己取的 。
因为她在同济带过很多学生做研究 , 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有了小孩 , 按辈分应该叫姥姥 。
而吴姥姥现在所做的 , 也正是为了更年轻的下一代 。
吴姥姥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
很多孩子都是不断地刷题中争取更高的分数 , 并不真正了解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
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 , 大多也只是擅长做题 , 选择这个专业并非出于热爱 。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 , 眼睛里的光亮消失了 。 ”
接受采访时 , 吴姥姥更是感慨说:
“我觉得可惜的是 , 很多中学老师自己也不熟悉实验 , 一些基础实验技能考试都不合格 , 物理教学自然变得枯燥 。
与其说对学生有期待 , 倒不如期待物理老师 。
物理老师首先要喜欢物理 , 去努力地发现物理的美和趣味 , 把自己的发现注入感情再传授给学生 , 那物理课肯定教得好 , 学生也肯定喜欢 。 ”
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 是因为吴姥姥自小深知:
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
吴姥姥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 虽然工作繁忙 , 但能陪伴孩子的时候绝不敷衍 , 还会发挥专长把科学知识带进日常生活中 。
比如煮饺子时 , 一起思考饺子为什么会浮起来?
把湿手绢贴在玻璃上 , 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 这既是童趣 , 也是最好的启蒙 。
这些童年的印记也驱使她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教师 。
在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时 , 吴姥姥会有意让实验器材的选择、布置更贴近生活 。
设计实验内容时 , 也不光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 , 她会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
即便是现在 , 她仍会花费很多心思让知识转变成有趣的“小游戏” , 然后根据设想购置大量器材 , 把房间堆得满满当当 。
吴姥姥在她的课堂上对孩子和家长讲道: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小孩子没有好奇心了 , 被学习压抑住了 。
但我认为 , 好奇心还是人皆有之 。
只是很多人的好奇心没有用到点子上 。 ”
吴姥姥的理想 , 就是通过有趣的实验 , 通过神奇的现象 , 让更多孩子的好奇心用到点子上 。
看过吴姥姥视频 , 都对这句“科学重器 , 筑梦未来”印象深刻 。
毫无疑问 , 科技是国家的未来 。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 , 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 。
这正是吴姥姥坚持做科普的初心 。
其实早在退休前 , 吴姥姥就和他的同事开始致力于把演示实验、探索性实验等大学的教学方法用在青少年身上 。
2007年 , 她通过努力争取 , 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教委的支持 , 建立了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 , 也是上海第一家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