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生物:第二代霸主|地球简史系列( 二 )


科学家能够根据共同发现的笔石的种类判定其他海洋生物化石的年龄成为判断地层年代的黄金卡尺 。 目前国际上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划分 , 主要就是靠笔石 。 比同位素定年还要准确 。



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正好处在含笔石的地层中 , 所以在页岩气勘探中 , 笔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第三个是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自寒武纪开始演化 , 到了奥陶纪演化加速 , 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 。 奥陶纪时期 , 腕足动物体积变得更大 , 贝壳更加坚固 , 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 。



腕足类乍看起来很像双壳类 , 但和双壳类并没有多大关系 。 腕足类现今比较稀少 , 但在古生代它们远比双壳类常见 。
牙形石



牙形石化石很小 , 只能在显微镜下研究 。 它们像细长的圆锥、带尖的梳子、锯齿状的小棒或凹凸不平的刀刃 , 甚至还有的像树叶 。 它们是微小动物的壳还是稍大一些动物的牙齿 , 还是鱼、蠕虫、或长有触手的动物的一部分?



产自苏格兰和南非的化石表明牙形石来自没有骨骼和上下颌的鱼形动物 。 这种动物体长可达5厘米 , 看起来像长着凸出的大眼睛和一条尾鳍的小鳗鱼 。 它们头的底部都有许多种牙形石 , 用来挖或咬 。
直壳鹦鹉螺



直壳鹦鹉螺是奥陶纪晚期的顶级掠食者 , 也是继奇虾之后的第二个世界霸主 。 直壳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时 , 它们身体巨大 。



它们拥有梭子状外壳 , 喷水前进 , 游动迅速 , 发现猎物后会快速追击 , 再用触手将其抓获 。 当时大部分动物只要被直壳鹦鹉螺盯上 , 必死无疑 。
珊瑚
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 , 复体的珊瑚虽然还较原始 , 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
苔藓虫



苔藓虫出现于奥陶纪早期 , 演化快 , 属种多 , 现代尚有生存 。 它们具有石灰质或角质外壳 , 呈块状或树丛状 , 一般生活在海底岩石或贝壳上 。



近期西北大学的最新发现将苔藓动物门的地质历史从奥陶纪前推到寒武纪大爆发早期 , 将其起源向前推进了约5千万年 。 西北大学的地质学是很强的 , 有志于地质学的同学可以考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