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例自愈者发现背后:到底有多少人不怕艾滋病?



第二例自愈者发现背后:到底有多少人不怕艾滋病?



文/牛荷
近日 , 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篇关于艾滋病患者实现“自愈”的研究 , 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 分析认为 , 这为治疗艾滋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第二例自愈者发现背后:到底有多少人不怕艾滋病?】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拉贡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家于旭研究团队 , 发现了全球第二例未经治疗自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 , 这名感染者被称为“埃斯佩兰萨患者” 。 研究人员从这名患者身上采集近17亿个细胞并进行详尽分析 , 结果未发现任何具备复制能力的HIV 。
在于旭看来 , 这项研究为治疗艾滋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 如果能够理解这背后的免疫机制 , 他们就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疗法 , 促使其他患者的免疫系统在感染HIV时模仿这些反应 。
值得关注的是 , 首例自愈的HIV感染者也是于旭研究团队发现的 。 于旭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参与两例自愈者研究的连晓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发现第二例自愈者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 这证实了HIV“自愈”并非偶然 , 未来还有可能找到更多的类似的感染者 。
不过 , 他也解释 , 其实很难定义怎么才算“自愈” 。 只能说目前暂时未在感染者体内找到完整的HIV序列 , 也可能是因为HIV序列藏匿于其他组织细胞中 , 现有的检测方法很难测出来 。
“精英控制者”
2020年8月 , 于旭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论文 , 报道了一名被称为“旧金山患者”的HIV感染者 , 此人在超过23年的随访中从未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 但在对其15亿个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检测时 , 并未在其基因组中发现任何完整的HIV病毒序列 。
这名旧金山患者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例自然自愈的HIV感染者 。
如果说1例自愈患者的出现是偶然或者小概率事件 , 那么接连2例自愈患者的出现或许意味着更多的希望 。
2013年3月 , 来自阿根廷埃斯佩兰萨的这名女性被首次诊断感染HIV(HIV-1型) 。 她当时的伴侣也携带HIV , 已于2017年7月死于艾滋病 。
研究人员对这名“埃斯佩兰萨患者”进行了8年的随访 , 期间共进行了10次病毒载量检测 , 结果均低于检测阈值 , 且未发现相关的临床体征 。 在8年随访期间 , 这名女性仅在怀孕时服用少量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过6个月(2019年9月-2020年3月) , 以预防传染给胎儿 。
在成功生下健康的婴儿后 , 她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 体内未检测到病毒活跃的迹象 。 此后 , 在这名患者体内超过11.9亿个血细胞和5亿个组织细胞中 , 研究团队亦未检测到完整的HIV基因组 。 长期的随访检测显示 , “埃斯佩兰萨患者”体内并未出现病毒活跃的迹象 , 但HIV抗体阳性证明其曾被感染过 。
连晓东表示 , 在艾滋病感染者群体中 , 在无需用药的情况下 , 也可以控制住病毒的复制 , 这部分人群称之为“控制者” 。 其中 , “精英控制者”是控制结果最理想的 , 即在现有检测手段下 , 血浆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水平 。
“‘埃斯佩兰萨患者’和‘旧金山患者’都属于‘精英控制者’ 。 ”连晓东介绍 , 去年他们研究团队对这种类型的病例进行收集 , 共找到64例类似患者 , 在这其中偶然发现了“旧金山患者” 。
研究人员指出 , 这两名患者都有特异性的杀伤性T细胞反应 。 先天免疫细胞、HIV-1特异性T细胞免疫或B细胞免疫等都是实现抑制病毒复制的可能原因 。 持续研究“埃斯佩兰萨患者”的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免疫学家Natalia Laufer在采访中表示 , “有一种特定的杀手T细胞(即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 可能是在不服药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病毒繁殖的原因 。 ”
“其实除了这2例特殊的‘自愈’病例 , 目前还有几十个病例也未检测到活跃病毒 。 ”连晓东说 , 但这些患者体内能检测出完整的HIV序列 , 理论上讲 , 也具有表达复制的能力 , 但却并未检到活跃的病毒 。 去年的研究推测 , 这部分病人完整的HIV序列更倾向于结合在某些特殊染色体的位置上 , 因而难以表达出成熟的病毒粒子 。
他解释 , 这些患者的T细胞免疫反应强于其他普通患者 , 因此推测可能原因是体内拥有强烈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 。 也有研究者指出 , 这些患者体内存在广谱中和抗体 , 识别HIV的范围更广泛 , 从而有助于控制病毒的复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