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了,他该被认识了( 二 )



第一位通过《吾家吾国》走进公众视线的是 , 陆元九老先生 。
他是我国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 , 是世界第一位惯性导航仪器学博士 。



今年7月1日颁布的代表着为党和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七一勋章”中 , 就有陆老的一枚 。



虽然众多头衔荣誉加身 , 他本人却相当质朴低调 , 像所有普通老人那般 , 平易近人、慈祥平和 , 还有点小小的可爱 。
年过101岁 , 仍然极度自律 。
坚决不吃蛋糕 , 因为会长胖

几十年如一日地严格要求自己 。

四不原则:不急不恼不懒不馋

在节目中 , 陆老的话并不多 。
但每一句风轻云淡背后 , 都是他曾经历过的苦难、屈辱、挣扎和奋斗——

陆老生于1920年 , 从小饱受战争之苦 , 见证了国人最挨饿受欺负的悲惨时刻 。
所以他从小就和小伙伴们有一个共同的口号——学好科学 , 救中国!



为了践行这个承诺 , 他17岁离家学习航天专业 , 25岁争取到第一批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
即便那个年代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 , 他在美国的兵船上受尽屈辱:
只是多吃了块面包就被美国兵骂“不要脸” , 好好走路也会被故意绊倒被大肆嘲笑 。

陆老也用意志力忍了下来——你们不知道啊 , 我们多么爱中国 。

机会难得 , 所以全力以赴 。
在麻省理工求学的三年 , 陆老除了学校和宿舍 , 基本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 一心埋头苦学 。



可在学成想要回国报效之时 , 却遭到了一再阻拦 。
为摆脱美方的层层限制 , 他悄悄策划 , 多次换工作一步步离开在美国的涉密岗位 , 终于在1956年顺利拿到回国的船票 。

而在此之前 , 加上在美国的11年 , 陆老为学习已经19年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 。

回国后 , 他更是迫不及待地将学识运用到工作中——
在负责多项航天工作的同时 , 他还将自己学习到的先进理念编撰成书供更多人学习参考 。

1996年 , 长征三号乙刚起飞就倾斜失控继而撞山爆炸后 , 也是陆老临危受命前往西昌找寻失控原因 。
整整三个月 ,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 忧虑到睡觉都得服用比平时多三四倍的安眠药 。

幸而皇天不负有心人 , 陆老最后终于找出了发射失败的根本原因 。
也是从那以后 , 我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 。

之后 , 面对血的教训 , 他提出:
上天的东西 , 99分都不及格 。
20多年来 , 这句话已经成了所有中国航天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标准 。



而对观众 , 陆老也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一生受用的道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条热搜——
90岁北大教授住在书堆里

这位北大教授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乐黛云先生 。
不过比起“北大教授”这个名称 , 更多人称她为“北大的国宝奶奶” 。

而且 , 她确实是“住在书堆里”的 。

桌子上、沙发上、书架上 , 目之所及全是书 。

最可怕的是 , 这还只是乐先生捐出很多之后余下的部分 。
真 , 不愧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

不过 , 比起大众认知中的“中文” , 乐先生专注的领域其实是“比较文学” 。
这四个字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世界文学的眼光 , 进行中西跨文化研究” 。
看不懂?没关系 , 乐先生的这句话你一定懂: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 乐先生一直在努力——
不到18岁 , 她就非常有自己的主张 , 心心念念离家最远的北京大学 。
即使父亲不同意 , 仍带着10银元和一个小皮箱独自北上求学 。

不过一开始 , 乐先生进入的是北大英语系 , 后来因为入学作文得到沈从文先生赏识 , 才转入最顶尖的中文系 。
那时候的她 , 年轻热血、不顾一切 , 一边探索文学一边学习革命理论 , 留下了许多诸如“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 , 而不只是冒烟!”的励志名句 。

即便后来被下放劳动多年 , 忙于养猪赶驴 , 乐先生也从没有放弃过文学 。
回到校园后 , 她讲现代文学 , 教留学生学习鲁迅、徐志摩 , 同时进行学术研究 , 远赴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

之后受西班牙老师启发 , 在季羡林先生支持下回国建立中国比较学文学 。
风雨40载 , 初心不改 , 乐先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