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了,他该被认识了( 三 )


只因她始终自觉承担着这样一个伟大使命:



前段时间因为《你是我的荣耀》 , 航天设计师于途走入大众视野 , 令更多人了解到他的同时也钦佩起航天人以月为征途的豪情壮志 。
现实中 , 也从不缺少仰望星空的人 , 比如栾恩杰先生 。


去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地面时 , 或许有人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在内蒙古 , 零下30度的天气 , 有位80岁老人不顾低温 , 坚持要到现场接“嫦娥”回家 。
这位老人 , 便是栾老 。

有人说 , 栾恩杰先生的成就 , 随便拎出来一项都够吹一辈子 。
耕天诗人、航天掌门人、先后参与第一代潜地导弹、远程导弹、首次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 , 太空里还有以他为命名的“栾恩杰星”……


但栾老本人却没有资深学者的严肃 , 反而幽默又风趣 , 他把嫦娥五号采集月球表面样品的过程比作“装香肠”;
节目中提及航天传统精神 , 亦“语出惊人”:

谈起我国的航天事业 , 栾老更是自信满满——
中国人势头是不会停的!



我们早已具备了登月的技术 , 你批了我就能走!

可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开朗、自信果敢的航天人 , 在谈起家人时却总是眼含热泪、压抑克制 。

身为国家航天事业总指挥 , 任务艰巨、公事繁忙 , 顾不上家是常有的事儿 。
栾老的家人们却十分支持他 , 从父母到兄弟姐妹甚至妻子孩子 , 从不拿家中小事令他烦恼 。
不告诉 , 不打扰 , 成了栾家不成文的规定 。
甚至父亲病重去世了 , 栾老也是在完成任务回家之后才知道原来父亲生过病;后来母亲生病去世 , 栾老事先亦不知情 , 只是被动接受噩耗 。

老父亲老母亲接连去世 , 对栾老的打击很大 。


不过 , 即便悲痛消极 , 栾老也从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
毕竟无私奉献 , 已经成了他骨子里的习惯 。
地球耕耘六万载 , 嫦娥思乡五千年 , 残壁遗训催思愤 , 虚度花甲无滋味 。

如今我国航天已有成绩 , 栾老依然保持紧迫感 , 一步不曾迟疑停滞 。


除了刚刚提到的陆老、栾老和乐先生 , 国内还有许多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热爱的宝藏老人们 。
如“中国第一位国宝级女指挥”郑小瑛先生 , 1997年退休后 , 仍然充当普及歌剧的志愿者 , 致力于让大众“走近歌剧” 。
在她看来 , 歌剧不应该只是个别上层音乐爱好者享有 , 而应该是公共的、大众的 。

所以为了推广歌剧 , 郑先生退休后、得了癌症后 , 依然坚决站回推广歌剧的岗位 。
到现在 , 92岁了 , 她仍然能满怀热情地在38度没有空调的室内 , 免费教授对歌剧感兴趣的志愿者们 。



和主持人提起推广歌剧的愿望时 , 也依然眼里有光 。

再如“敦煌守护神”之女常沙娜先生 。

她14岁跟着父亲在敦煌千佛洞临摹壁画 , 20多岁就随林徽因先生一起在故宫做景泰蓝创新设计 , 一辈子都在跟中国传统文化打交道 。

即使晚年不幸得乳腺癌需要化疗、手术 , 常先生依然坚持不断做设计 , 励志展现中华的文化魅力 。

他们 , 大概就是现代人心中最典型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朴实 , 坚定 。
但就像节目主持人王宁说的那句话一样:
他们醉心专业、深居简出 , 和公众距离较远 , 我们往往无从知晓他们的付出和奉献 。
甚至只有当他们‘陨落’的时候 , 我们才第一次从新闻中知道他们的名字 。



不过说到这 , 并不是要大家多么关注追捧这几位宝藏爷爷奶奶 。
而是想让大家看到 , 在世界喧嚣之外 , 还有这么一群“理想不灭 , 信念不老”的默默奉献者 。
【101岁了,他该被认识了】当然也希望 , 他们如火炬般的信念之光 , 能够真正照耀到每个人身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