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 汉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在唐朝之后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九十多年,既从唐昭宗既位后四年(公元890年)年起,至宋太宗初年(公元979年)平定北汉止 。
中原共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五个朝代,依次是朱温建立的梁(907-923年),李存勖建立的唐(923-936年),石敬瑭建立的晋(936-946年),刘知远建立的汉(946-950年),郭威建立的周(950-960年) 。五代十国是唐玄宗末年经安史之乱引发的藩镇之祸的扩大和延续,那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 。
连年的战争使得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纵观五代五十三年里,只有两段相对稳定安康的时期 。一段是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年间 。这段时间守成有余,外治不足 。而另一段就是周世宗柴荣显德年间 。这短短的六年里不仅使国内大治,面且外战屡胜,积蓄国力,为后来赵匡胤的统一事业打下了极坚实的基础 。
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920-959年),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兼养子,953-959年在位 。周太祖郭威原仕汉为侍中时便十分看中柴荣的才能 。950年,郭威代汉称帝建周,封柴荣为晋王,镇守邺都 。委以重任,因为郭威原有二子于汉隐帝时被杀,侄子数人也同时被害,只得取妹子柴荣入继为养子 。
至953年郭威崩世,命柴荣继位 。此时的中原四分五裂,计有南唐,吴越,福建,湖南,南汉,荆南,后蜀,北汉 。此外还有雄据朔方的契丹,定难军阀,西部的党项,吐谷浑等 。而不和周接壤的只有吴越,福建和南汉三国 。其他诸国与周或离或和,北部的北汉视周为极仇,勾结契丹屡犯边界 。南部边界与蜀,唐战事频繁,可以说是周四面受敌,国际形势是十分紧张的 。摆在柴荣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国贫民弱,外敌四起 。柴荣对这些困难不是不清楚,但他面对困难并不畏缩,而是迎难而上,主动去摆脱困难 。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征河东,盘距在太原一带的北汉政权联合契丹 。
南攻潞州 。欲乘柴荣立足未稳,先发制人,亡掉周朝 。柴荣不慌不忙,传召四方,征募勇士,入编禁军 。接着简选良将四面出击,在人数不如汉辽的情况下,沉着应战,终将汉军击溃,潞围自解 。
五代之所以朝兴夕亡,主要原因是将骄兵惰,拒镇为患,主权下移,仍蹈唐藩镇之祸的覆辙 。柴荣利用处死两个临阵溃逃的将军樊爱能和何徽的时机大动手腕,先杀后葬,以示惩罚 。此后各路将卒惧主雄武,再也不敢持功骄惰了 。柴荣因把主要精力放在统一上,对于藩镇之乱遗留下来的积弊也不是坐视不理,只是觉得时机尚不成熟 。
当汉朝内乱之时,西部边界的秦凤成阶四州投降后蜀 。柴荣击败北汉刘崇后,便把下一个战争的目标对准了后蜀 。柴荣只派了一个凤翔节度使王景前往伐蜀,王景联同向训,韩通数将四面出击,并不费力的击败后蜀,收回秦凤成阶四州 。这固然是王向韩待用兵善谋,更主要的是柴荣慧眼识人,胸有成竹,并没有亲征 。而是准备大规模进攻南唐,这次攻蜀只是敲山震虎,让后蜀见识周朝厉害,不敢轻举妄动,且威吓住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势力,以便放心的南征 。
南唐据有两淮,江西,江东等地,土地肥沃,尤其是两淮之地,不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两淮可以扼制住江南咽喉,而且两淮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个难得的生财之地 。周朝成立不久,国力尚不甚强,柴荣只能通过战争抢夺土地和人口以便增强国力 。
南唐主李景昏溃无道,五鬼当朝,忠良远窜,国内政治十分黑暗腐败,其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对唐发动战争的胜率很大,这是柴荣久欲攻唐的重要原因 。柴荣率师亲征,刚开始受到有勇有谋的南唐名将刘仁瞻的顽强抵抗,双方展开拉锯似的攻守 。柴荣不愿和刘仁瞻死拼,决定抛开寿州,留重兵困守寿州,不让刘仁瞻有可退之机 。遂后命赵匡胤率轻兵直袭清流关,攻下江北重镇滁州,使唐都金陵直接暴露在周军强大的火力控制范围之内,让李景大为惊慌,遣使求和,柴荣既以得手,岂肯就此罢手,还要获得更大的利益 。
柴荣斥退唐使,便遣将攻取扬州,泰州,光州,蕲州,鄂州,舒州,唐江北土地已经被周夺去一半,周军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攻下死守不降的寿州,气死刘仁瞻 。柴荣逼李景交出江北庐,黄数州,让唐人全面退守江南,悉数把江北送给周朝 。这次伐唐大获全胜,周共得到江十四州六十县,国力骤然增强,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强大的动力 。
北汉趁周伐唐时,又联合契丹南下攻周,柴荣早做好了心理准备,并没有惊慌 。而是看透形势,认为北汉拉住契丹来战,主要是因为契丹实力强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