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出亡宁德之谜 逃亡路线图的终点是泉州

●如果说建文帝逃亡线路图终点所指即是泉州的话,那么,曾当过开元寺住持的正映洁庵禅师应当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对象;
●洁庵禅师——1个曾被大明开国帝王朱元璋所倚重,而后来又“被模糊”了的佛教界中的重要人物,研究小组认为他曾受朱元璋托孤保护建文帝;
●神秘的洁庵禅师,在“保皇”期间,终究暴露了行迹,最终的下落成谜;
●建文帝藏身雪峰寺的确定,为研究小组考证建文帝由福州入闽东扫清了论证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
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资料分析中,研究小组最终断定,建文帝一行直奔泉州要找的人一定就是曾在那里当过住持的洁庵禅师 。
而之后紧接着发生的一系列朱棣派出人马四处追查建文帝的事件,被认为是建文帝逃亡小组放出的烟雾弹而已 。于是,正当朱棣命令郑和、李挺等人组织强大阵容南下西洋搜寻之时,建文帝一行绕了一个弯,北上来到了地处僻地的福州雪峰寺,并藏身其间 。直至有一回郑和下西洋归来,送瓦塔上山并遇见了这个前朝君主 。
那么,在泉州开元寺寻找不着的洁庵禅师上哪儿去了呢?建文帝一行又为什么选择北上雪峰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研究小组一行又是否从史料中找到了有关的线索呢?
【建文帝出亡宁德之谜 逃亡路线图的终点是泉州】洁庵“保皇”暴露 成第二个溥洽?
有着这样一种可能存在的托孤之举,洁庵禅师俨然已是“保皇”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对于洁庵禅师之后的身世,研究小组再一次从众多的史料中,印证了这位高僧曾因保护建文帝而产生的“奇妙”的人生轨迹 。之所以称之为“奇妙”,是因为自永乐15年后,洁庵禅师的行踪与身份便在史籍中开始“模糊”起来 。
首先是洁庵禅师曾经住持过的雪峰山寺的《雪峰山志》 。这里到底隐讳了什么?
郑和后人郑自海先生在雪峰崇圣禅寺考察访问中,从《中国福州雪峰崇圣禅寺》的第74页中有了新发现 。该书根据《雪峰山寺》记载登录了当山(即寺庙负责人)世系表,郑自海在研究当山世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永乐至正统年间当山变动极勤,从第六十七代洁庵禅师至第七十五代庆预禅师简介都很简要,只载出生地和姓氏,事迹空缺 。而第七十代象祖禅师、第七十二代祖渊禅师则干脆没有一字记载 。郑自海认为,这与当时雪峰崇圣禅寺发展为闽中寺院之冠的辉煌历程极不相称 。而没有记载更说明雪峰寺此时可能发生了重大事件 。最恰当的解释就是雪峰崇圣禅寺隐藏了建文帝,洁庵禅师放走了建文帝,最终走漏了风声,遭到朝廷的封杀 。
郑自海这一结论还有更多的文献支撑 。首先泉州文史专家为了寻找建文帝出亡泉州开元寺线索,翻遍了地方文献,却怎么也找不到洁庵禅师接班人念海和尚的任何信息 。而闽东研究小组负责人王道亨在泉州市图书馆古籍部查找到一本明代木刻本的《今献汇言》杂文集,令人奇怪的一幕出现了 。在一篇《蒙泉杂言》中,文中作者的姓名被浓墨涂去,而这篇文章被认为与建文帝诗文风格极为相似 。郑自海判断,这极有可能是永乐宣德朝廷文化清理、封杀建文帝及旧臣的真实存在 。
更奇怪的一幕出现在永乐十六年 。据《雪峰山志》中记载的,永乐十五年冬郑和到雪峰寺,永乐十六年洁庵禅师受方处高人指点迷津,毅然辞去雪峰寺住持一职,并随即离开雪峰寺 。《雪峰山志》与胡滢所撰碑文都说他退隐钟山灵谷寺 。
不过,《灵谷禅林志》中关于洁庵的记载显然与《雪峰山寺》有较大出入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隐去洁庵在开元寺、雪峰寺最辉煌的十几年历史 。最好的解释是洁庵隐藏建文帝一事,被人告发,“后游北京”是到北京接受审查,知恩图报的洁庵拒不承认隐藏建文帝之事,迫于洁庵在佛教中的威望,朱棣只好将洁庵软禁于灵谷寺,成为第二个溥洽(囚禁北京十多年,后经姚广孝恳请,朱棣恩准释放了溥洽,回到南京大报恩寺养老至终) 。
郑和见到建文帝 最后知而不报?
可以说,在所有记述建文帝逊国出亡的史料中,最为生动详实的莫过于在《罪惟录》志卷三十二中的《建文逸记》里,记载着郑和在雪峰寺上见到建文帝的那一段描述了:“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妄,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应为雪)峰寺 。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
据闽东研究小组的推算,郑和在见到的建文帝隐身雪峰寺的时间大约在其第三次下西洋之后、第四次之前的某个时间段 。《雪峰山志》证实了明末清初大史学家查继佐所著的《罪惟录》中所提到的郑和到过雪峰寺一事 。时间系“永乐中”,也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时视察雪峰寺 。就是在这次,郑和还送给雪峰寺2座来自西洋的“瓦塔”(陶制佛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