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出亡宁德之谜 逃亡路线图的终点是泉州( 二 )


不过,此前我们说,郑和率领大批人马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那为何又在历尽千辛万苦、踏破铁鞋,终于在雪峰寺见到了“真身”后,却又密而不报呢?
现在,从诸多史料上可证,郑和与建文帝相遇于“雪峰寺”,并且拒绝了建文帝“举事”的要求,既不违背“建文正统”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没有背叛明成祖,忠于皇权,体现了封建社会忠君与爱国的一致性,同时也避免了一场大分裂,大屠杀 。
关于这一记载,也并非孤证 。据康熙二十二年纂修的《江宁县志·陵墓》卷五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 。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 。由此可见,郑和确实是“踪迹建文”,并且终于在福州雪峰寺找到了建文帝 。
不过,建文帝最后还是离开了雪峰寺 。
投奔洁庵禅师 明太祖临终之托?
建文帝一行顺着秘箧指引,千里奔袭,一直逃到泉州 。但最终发现,这个逃亡的终点站并不能给自己提供安全的保障 。因为,他们要找的人已经离开了开元寺--这个人便是之前在此当过住持的洁庵禅师 。
为什么
建文帝一行非得要寻到泉州找洁庵禅师呢?对于这个问题,郑和后人郑自海先生在研究之后有这样一段论述:明洪武末年,泉州开元寺空缺了一位住持,在众僧遴选无望的情况下,朱元璋亲自安排当时还在南京天界寺的洁庵禅师出任开元寺住持 。奇怪的是,在洁庵禅师临行前,朱元璋单独召见他,并很富深意地对他说:“现在要当好住持很难,要是太善良了就要被人欺负,要是奸恶的话,就要受人攻击,只有洁身自好才能长久啊!”
郑和后人认为,现在看来朱元璋当时对正映和尚的告诫含意深刻,他流露出担心皇孙太善良会被人欺负之意 。
而闽东研究小组通过多方考证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临终之年召见洁庵禅师并把他派到泉州开元寺任职,应该是很有深意的 。朱元璋所遗秘箧中的路线图终点是泉州,这本身就印证了这一观点 。
因此,研究小组负责人王道亨认为,朱元璋定然是对洁庵禅师有行过托孤之举,即要洁庵禅师对少帝朱允炆大力支持 。否则建文帝君臣一行不会马不停蹄地径直往泉州开元寺与福州雪峰寺跑的 。
不过,奇怪的是,就在洁庵踌躇满志的时刻,永乐元年,他突然被调离开元寺,前往福州雪峰寺任职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京回榕旋被众山长老推举为雪峰寺住持 。自然,一路上隐姓埋名的建文帝一行最后扑了个空 。
正映洁庵禅师自小宁德出家与皇室关系密切
被朱家如此倚重、甚至是有托孤之意味的洁庵禅师何许人也?
据史料记载,洁庵是江西抚州金溪县洪氏子,幼不菇荤 。据《灵谷禅林志》卷8《高僧》记载:正映,字澄渊,号洁庵,一号月泉,自称雪老 。洁庵禅师从小便到宁德三峰寺(南峰寺)、安仁寺出家,当小沙弥 。曾于明洪武十九年到南京钟山灵谷寺拜住持慧明谦禅师(福鼎人)为师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赴考试经得度”住灵谷寺,才口道谦,领维那 。后游北京 。在明洪武晚年之际,洁庵禅师受命前往泉州开元寺当住持 。后离开泉州前往雪峰寺当住持,正是该寺第六十七代传人 。
在泉州干得好好的洁庵禅师为何又会跑到雪峰寺的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开元寺“成绩斐然”的洁庵禅师是在众山长老的集体推举之下,才入主雪峰寺的 。在这里,洁庵禅师在一帮太监舍财之下,重创佛殿法堂、山门、两廊,开万工池,修金鳌桥,使得原本破败的雪峰寺焕然一新 。洪熙元年,退隐钟山灵谷寺 。在雪峰山共住持一十五载 。宣德元年,擢僧录司左讲经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冬,示寂灵谷 。
对于这样一个在佛教界颇有名望的高僧,他究竟与皇家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研究小组通过考证后认为,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明成祖朱元璋与洁庵禅师相识不浅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这位曾当过和尚的皇帝,就钦命过慧明谦禅师、洁庵禅师到灵谷寺与开元寺当住持 。而慧明谦禅师、洁庵禅师又是师徒关系,二人交情自是非同一般 。凭着这种关系,研究小组认为,朱元璋临终前将朱允炆托付给洁庵禅师是完全有可能的 。正因如此,注定了洁庵禅师是没有理由拒绝朱允炆的 。
建文帝史料
减赋崇古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建文帝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 。明初以来,江浙地区的田赋明显重于其他地方,这是因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张士诚而采取的惩治措施 。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 。而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浙东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 。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