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中英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一次握手,就这样失败了 。马戛尔尼最后从广州启程回国,后来他和他的团员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中国的珍贵资料 。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导致的 。
在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中国和英国绝对是世界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从来没有什么往来 。到了大约18世纪末的时候,英国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 。中国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 。
这两个帝国之间的接触,必然要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势必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
我们就从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国书开始吧,这封国书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我乔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颠、爱尔兰和印度,祝中国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万万年 。
乾隆与马戛尔尼
我知道中国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国,就连外国,都要您去保护,这些国家都心悦诚服,皇上您太操劳了 。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 。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休恤我们 。
从字面上看,英国国王似乎很卑贱,不要以为他天生如此,实际问题是出在翻译 。因为这是第一次给中华帝国写国书,所以英国国王的用辞是非常严谨的,但还不至于下贱到这种程度 。只不过按照中国的封建礼法来翻译,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篇歌功颂德和谀意奉承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让乾隆皇帝有些飘飘然 。
这封国书是由马戛尔尼使团带到北京的 。虽然当时两国之间没有什么往来,但是民间贸易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 。为了更好地拓展在华贸易,英国政府用祝寿的名义,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出访,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和大清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以便更好地拓展商业贸易 。
为了这次出使,英国政府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 。他们一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花费了几十万英磅,准备了六百多箱丰富的礼品,由马戛尔尼率领的这个庞大使团,经过了十个月的航行,终于来到了北京 。
但是从马戛尔尼上岸开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 。虽然乾隆皇帝也派官员隆重的接待了他们,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但是整个大清
国上上下下,都把马戛尔尼当成了贡使 。
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 。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 。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 。
这让马戛尔尼很为难,为了这次出使的成功,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员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但是顺从这种安排的话,又似乎让英国的尊严受到了影响 。
他没有办法,他选择假装看不见,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 。但是很快,又一个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有些始料不及,大清官员要求他按照中国的礼仪,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下跪磕头 。
马戛尔尼表示,在英国,即使是拜见国王,礼节也仅仅是半跪,英国没有磕头的礼节 。作为大使,他代表的是整个英国,如果他向乾隆皇帝磕头的话,就会有损英国的形象和尊严 。但大清官员坚持,这是觐见皇帝的唯一礼节,从来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
最后,为了妥善处理这件事,马戛尔尼向大清官员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如果必须向乾隆皇帝磕头,那么也可以,前提是大清的官员必须向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磕头,这样就可以无损英国的尊严和形象 。
当然马戛尔尼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大清,谁向乔治三世磕头,跟叛国是没有区别的 。大清官员们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乾隆皇帝 。
乾隆皇帝也很为难,因为马戛尔尼不远万里,前来给自己祝寿,再怎么讲也是客人,总不能为了磕头的事把人家赶回去 。但是如果不行三跪九叩之礼,那么就成了挑战自己的权威,这件事让臣子们看在眼里,自己又如何安座这九五至尊之位?
事情就这样拖着,一直拖到了觐见之日,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