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 。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
别有用心的访华使团
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已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 。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却未料使臣在中途病死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政府又派曾任外交官和殖民地行政长官的马戛尔尼为特使,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前往中国,祝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
英国政府对这次出使十分重视,为使团的组成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首先,对使团成员做了精心安排 。特使马戛尔尼是一位有经验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曾任驻俄公使,与俄国签订了十分有利于英国的商务条约,以后又历任格林纳达总督和英属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副使斯当东是马戛尔尼的挚友,有从事殖民外交的丰富经验 。使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其中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 。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 。
马戛尔尼
使团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大批礼物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别制造的 。乘坐的“狮子号”炮舰,装有64门大炮,是当时英国一流的军舰 。使团携带的礼物除一部分是投中国皇帝之所好外,更多地是为了显示英国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 。
总之,这是一个耗费巨大、人员众多的外交使团,具有商务和政治的双重目的,是英国向东方进行殖民与贸易扩张的一个环节 。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英国不敢贸然行动,而是尝试与中国建立关系,加强交往 。
礼仪之争造成负面影响
【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对于祝寿而来的马戛尔尼使团,清政府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 。乾隆帝认为英使远涉重洋前来祝寿,“具表纳贡”,实属好事 。为此他连颁数道谕旨,亲自确定了体恤优礼的接待方针 。他不仅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还向使团提供了丰富的免费的食物供应 。英国使团的一个成员感慨道:“关于这一方面,我们所受的待遇不仅是优渥的,而且是慷慨到极点 。”
据说,乾隆帝在接见马戛尔尼时,西方画师描绘这一场景的作品被“警惕”的东方卫士发现,乾隆帝认为马戛尔尼身材高大,自己则相对显得单薄,他告诉西方画师,在中国画的传统中,帝王要高大,使节要渺小,于是西方画师立即照乾隆帝的要求修改了画面,以免激怒这位帝王 。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 。钦差大臣徵瑞亲赴天津接待 。此时,乾隆帝正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于是决定由徵瑞护送使团经北京赴热河谒见皇帝 。使团在北京稍事停留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调试从英国带来的仪器外,其他主要成员随徵瑞赶赴热河 。然而,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 。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 。英使则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 。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
在今人看来,礼仪问题属于形式,当时却成了中外交往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为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臣之礼尤为重要 。臣民匍匐于君主脚下,向君主行跪拜礼被视为天经地义,是对君主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和服从 。中国又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将别的国家都视为蛮夷之邦,把广阔的世界纳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按照封建等级、名分构成的朝贡体系之中 。历代的统治者都制定有一套繁复的朝贡礼仪,朝贡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礼仪,才能表明其“向化”的诚意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茫然不知,把西方各国仍然视为“海夷” 。他们不假思索地称马戛尔尼为“贡使”,称他们带来的礼品为“贡品”,要求他们遵从中国礼制 。英国作为当时西方第一强国,其使臣向中国这一传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