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解 只是惯例并非是定制( 三 )
这在历史上也有着太多的事例 。
比如南宋晚期,王坚守卫钓鱼城,为了表示绝不投降,将蒙古大汗蒙哥派来劝降的南宋降臣晋国宝处决于钓鱼城阅武场 。
这激怒了蒙哥大汗,发动长期围攻,必欲灭之而后快 。
直到蒙哥自己病死、蒙古各首领为争夺汗位而撤围 。
再如明代嘉靖时期,蒙古俺答汗派遣使节石天爵、满受秃等至大同镇边堡,请求与明朝通商,明廷不审是非,盲目地将石天爵等斩于市 。
大大激怒了俺答汗,不待秋期,蒙古骑兵即由大同南下,一路烧杀抢掠,导致重大边境危机 。
而在明清小说里,大量出现“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俗谚,显然是从《左传》“兵交,使在其间可也”转换而来 。
但就是这些小说描写里,也可以看到是否善待使者仍然取决于双方的作战决心、实力对比 。
比如《三国演义》既有诸葛亮代表刘备出使东吴,法正代刘璋出使荆州,诸葛瑾为东吴出使蜀汉等等使者得到礼遇的故事,也有周瑜杀曹操的使者、严颜刑辱张飞使者的等等大量使者被杀被辱的故事 。
因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并非一项严格的国家义务,而只是一般意义的优待惯例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