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时节气养生攻略

秋风送爽时
立秋:秋天开始 , 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 , 晚稻开始移栽 。
处暑:气候变凉的象征 , 表示暑天终止 , 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
白露:天气转凉 , 地面水汽结露 。
秋分:阳光直射赤道 , 昼夜几乎相等 。北方秋收秋种 。
寒露:天气转凉 , 露水日多 。
霜降:天气已冷 , 开始有霜冻 , 所以叫霜降 。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
秋天短 , 有时不太明显 , 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 。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 , 正考验身体机能 , 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 , 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 避免燥邪伤害 。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 , 以加强肝脏功能 , 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 , 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 , 少吃辛 , 以免加重燥气 。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 , 但也不能过量 。至于脾胃保健 , 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 , 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 。就太阳能量来说 , 秋天阳气渐收 , 阴气慢慢增加 , 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 , 菜最好过个火 , 烫一烫再吃 。尤其应避免瓜果 , 因为“秋瓜坏肚” , 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 。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
【秋季时节气养生攻略】第2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 , 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 , 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 。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 , 以为感冒 , 其实不然 。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 , 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 , 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 , 中医称为“阴虚” , 要适度服用养阴药 , 以改善体质 。如果属于过敏体质 , 着重“补气” , 要偏向温补 , 忌吃寒凉食物 。
第3招:情绪保守 , 收敛元气
依照自然界律则 , 秋天阴气增、阳气减 , 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 , 为了贮存体内阳气 , 要早睡早起 。
《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 , 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 使志安宁 , 以缓秋刑 , 收敛神气 , 使秋气平 , 无外其志 , 使肺气清” 。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 , 情绪要慢慢收敛 , 凡事不躁进亢奋 , 也不畏缩郁结 。“心要清明 , 性保持安静” , 在时令转变中 , 维持心性平稳 , 注意身、心、息的调整 , 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
秋天不算太冷 , 空气质量较佳 , 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 , 吸收天地精华 。尤其伸展动作 , 可维持身体灵活度 , 滋脾补筋 , 强化循环 。伸展具有“运化作用” , 能收敛心神 。运指呼吸 , “运之始畅” , 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 , 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 , 一路顺畅 , 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
要注意的是 , 早晚较冷时 , 不要在外面运动 。尤其老年人 , 容易受寒 , 需调整运动方式 。
第5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 , 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 , 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 。
秋天万物枯败 , 充满萧瑟肃杀气氛 , 情绪容易受影响 。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 , 代表清爽、明亮 , 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 , 让心情更愉悦轻快 , 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 , 不致死气沉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