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飞机”是如何消失在大众视野?科技的前沿如今埋骨展览馆



“航空飞机”是如何消失在大众视野?科技的前沿如今埋骨展览馆


文章图片



“航空飞机”是如何消失在大众视野?科技的前沿如今埋骨展览馆


文章图片

【“航空飞机”是如何消失在大众视野?科技的前沿如今埋骨展览馆】

“航空飞机”是如何消失在大众视野?科技的前沿如今埋骨展览馆


文章图片


航天飞机是如此的科幻 , 往返于太空与地球之间 , 人类仿佛开启了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 可是后来一夜之间全部进了博物馆 , 没人再提 , 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今天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下航天飞机的前世今生 。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 , 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可以携带大型卫星进入轨道和离开轨道飞船 。

每一架航天飞机都有超过250万个零件、370公里长的线路、2700块防热网 , 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复杂的机器没有之一 , 是集全部科学于一体的超精密机械 。
航天飞机按设计要求可重复使用100次 , 可乘载3-7人 , 每次最多可将29.5吨核载送入近地轨道用于执行太空货运空间实验、卫星发射检修等任务 。
航天飞机的发射像火箭、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像太空船、而着陆又像飞机 , 如此这般堪称完美的东西 , 如今怎么没人提了?

挑战者号
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首次投入使用 , 一切如预料一样确实高效 , 直到1996年发生了“挑战者号“事故 , 挑战者号的发射似乎不太顺利 , 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推后 , 排除了所有故障后 , 终于迎来了发射 , 那天天气寒冷 , 气温低至零下 , 这是允许发射的最低温度 , 如果气温再低 , 还得推迟发射 , 可是一再推迟发射已经引起高层不满 。
于是 , 管理人员派遣的除雪小队对火箭周围除雪的以保证温度 , 除雪小组在工作途中仪器检测到左侧火箭的温度低至零下13度 , 因为这一侧的火箭正好处于液氧舱吹来的极寒空气中 , 而这样的温度远低于O型密封圈的设计极限 , 但是除雪小组的工作是除雪 , 他们没有义务参与技术的问题 , 低温为后来的事故埋下了祸根 。

挑战者号搭载七名宇航员四男两女 , 还有一名普通女性是高中教师克里斯塔 , 从一万一千名优秀青年中海选而来 。
中午11点38分 , 火箭发射升空 , 人们欢呼雀跃 , 随着喷涌的火焰 , 火箭开始急速爬升 , 35秒火箭接近能承受的最大气动压力 , 58秒右侧火箭接缝冒出可燃气体 , 60秒时看到有明显火焰 , 73秒航天飞机爆炸截停 , 一切就是这么快 。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爆炸 , 任务控制中心持续了十几秒的宁静 , 整个大厅鸦雀无声 , 结果很明显 , 七人全部牺牲 , 针对事故的调查迅速展开 , 然而 , 调查结果让人不寒而栗 , 问题就出在O型密封圈上 , 由于温度过低 , 导致密封圈橡胶失效 , 燃料泄露、起火爆炸 。

NASA
调查委员会指出 , Nasa 管理人员薄弱的安全意识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
然而 , 问题提出了却没有改进 , 相同的事故再次发生 。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的另一加航天飞机 , 同样是一系列小问题不断 , 发射任务被推迟了18次 , 2003年1月16日 , 这个推迟两年之久的发射任务终于迎来了发射 , 火箭升空、一切很顺利 , 航天飞机进入了预定轨道 , 但是通过当天的高速录像回放 , 技术人员发现哥伦比亚号发射后的82秒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 航天飞机与燃料箱连接的支架上包裹着一层泡沫塑料 , 在升空过程中掉落 , 击中了航天飞机的左翼 。
然而 , 这样的问题在之前的发射任务也同样出现过 , 虽然泡沫速度达到了一千公里每小时、虽然把航天飞机撞出了凹陷、但是技术人员评估问题不大 。

而这一次似乎与往日不同 , 掉落的泡沫足有A四纸大小 , 而且它的速度达到了三千公里每小时 , 把航天飞机的左翼撞出了一个15*25厘米的凹陷 , 最重要的是隔热瓦被撞掉了几块 , 隔热瓦在航天飞机返回地球时 , 可是保命的东西 。
此时 , 发现问题的Nasa 安全团队并没有做出任何补救计划 , 而是通知宇航员按照既定时间返回 。
2003年2月1日早上8点 , 哥伦比亚号完成任务返回地球 , 8点45分 , 航天飞机进入地球稠密大气层 , 空气与机体剧烈摩擦 , 机体底部的温度很快上升到1372度 , 隔热瓦开始发挥作用 , 随着坠落的加速 , 哥伦比亚号温度升到了2850度 , 整个航天飞机底部被火焰包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