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种文物,曾被专家鉴定为赝品,最后才发现是稀世珍宝!( 二 )


武义县为了这件国宝 , 特地斥资2亿元建造了全新的博物馆用来展出 。 幸好那么多专家都没认出来 , 否则经过多次转卖流失到国外那就损失大了 。 从此事也可以看出 , 对于一件从来没有见过的文物 , 大部分专家的态度首先就是否定 , 怕“担风险” , 也只有那些对历史有深度理解的专家才能鉴定出来 。
三:西王赏功

张献忠“江口沉银”案应该人尽皆知了 , 由被盗卖770万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而案发 , 因此发掘考古了四川眉山市的张献忠沉银遗址 , 前后超过5万件文物出水 , 验证了民间传说中“买到成都府”的巨大宝藏是真实的 。
可很少有人知道 , 2016年案发 , 但从2005年开始 , 江口镇下江口的村民们就已经开始盗宝了 。 挖出来的各种古钱、银锭、金饰等文物 , 流转到四川、陕西、湖北等地下文物市场 , 为什么没引起重视呢?
原来 , 早就有人上报给了文物部门 , 但有几位专家经过鉴定 , 尤其是像“西王赏功”这种存世量不足五枚的古钱大珍 , 市场突然出现了好几十枚 , 都一致认为不可能是真的 。 没引起足够重视 , 才造成了后面盗宝团伙越来越猖狂 , 最终被一网打尽 。

盗宝团伙将150多枚西王赏功钱币以及金银册子等文物卖了1600多万 , 虽然后来大部分被追回 , 由文博多位专家共同鉴定为真品 , 但可能也有流失出去的 。 2011年某拍卖公司以230万拍出的金质西王赏功 , 和55.2万拍出的银质西王赏功 , 来源就成谜 。
之所以专家不敢认 , 就是因为这种钱币亲眼见过的人太少了 。 西王赏功分为金银铜三种 , 并非流通货币 , 而是奖励军功性质的纪念章 , 因此都铸造极少 , 明末张献忠铸造 , 但一直到清末才被发现 。 1963年上海博物馆购得一枚金币 , 称之为“存世孤品” 。 此后总发现不足五枚 , 所以专家断定一次性出现很多枚就是假的 , 也情有可原 。
四:战国杜虎符

上世纪70年代 , 一位叫杨东锋少年 , 捡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铜器 , 扔给妹妹当玩具 。 后来母亲生病 , 他不得已带着铜器前往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现为碑林博物馆) , 想卖点钱 , 结果工作人员看一眼就说是现代工艺品 。
杨东锋没有放弃 , 一直赖在博物馆 , 又找了其他两位专家鉴定 , 结果又被认为是赝品 。 此时一位叫陈尊祥的古钱专家看他可怜 , 便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0块钱 , 让他赶紧回去给母亲治病 。

正是因为陈尊祥的这次善举 , 才为国家保住了这件稀世珍宝 。 原来经过多年把玩之后 , 铜器身上的锈迹慢慢脱落 , 当时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直 , 看到锈迹脱落后露出的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 , 激动的手都在颤抖:这是虎符!
所谓虎符 , 就是古代可以调兵遣将的重要器物 , 一半在君王手上 , 一半在将领手中 。 这仅仅半件的战国杜虎符 , 直接惊动文物局 , 引起了学界对战国时期军事、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一股学术热潮 。 这50块钱 , 花得真不亏 。
五:西周晋侯苏钟

最后再说一位令人扼腕叹息的文博专家 。 1992年 , 山西一名叫侯林山的普通村民神秘暴富 , 成了身价百万的富翁 , 由此牵扯出来一起盗墓大案 , 可惜的是 , 虽然案子破了 , 但八座西周晋侯墓悉数被盗 , 重要文物全都不翼而飞 。
时年冬天 , 上海博物馆馆长、一代青铜器大家马承源先生出访香港 , 在一条古玩街闲逛时 , 他发现了一套14件编钟 , 开价高达上百万港币 。 马承源委托朋友凑了好久才凑够了钱 , 果断将其买下带回上海 。 结果 , 一众文博专家都说马老看走眼了 , 这套编钟的腐蚀程度太“新” , 铭文也是后刻上去的 , 肯定是赝品 。

马承源力排众议 , 用高超的学识告诉大家:腐蚀程度之所以很“新” , 是因为刚出土没多久的“生坑” , 铭文虽为后刻 , 但并不是现代人刻的 , 而是当时先把编钟造出来然后才刻上字 。 最重要的是 , 编钟上的文字并不是一器一铭 , 而是把整套编钟上的文字连起来解读 , 立马就通顺起来 。
他用超乎别人不止一等的能力 , 为国家挽回了国宝 。 而马老的贡献远不止如此 , 光在地摊上的发现 , 除了这套编钟 , 还有一件“越王者旨於睗剑” , 是勾践儿子的宝剑 。 另有一件“吴王夫差盉”青铜器 , 证实了吴王夫差曾为一位身份低微的平民女子专铸过酒器 , 这位女子很可能就是西施 。
马承源为国护宝无数 , 却因为“上博简”的真伪问题 , 闹得精疲力尽 。 这场学术之争依然是马老得到了最大认可 , 然而此后马老身体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 传闻还得了抑郁症 , 最终选择在高楼一跃而下 , 从此文博界少了一位真正的泰山北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