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羊祜 去世时晋武帝哭到泪水在脸上结冰( 二 )


长期领兵在外 , 最忌朝中出问题 ,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因此 , 为了自保 , 大都想尽办法 , “京信常通 , 炭敬常丰” , 努力维护好与朝中的大臣 , 特别是得宠的权臣的关系 , 甚至为此不惜去百姓那里刮地皮 。
可是羊祜是个正直清廉 , 毫无私念的人 , 这些东西他不会做 , 也做不来 , 看见邪门歪道就来气 , 以至荀勖、冯紞等人十分忌恨 , 常常在皇帝面前诋毁他 。可羊祜丝毫也不为自己着想 , 只知谋国 , 不知谋身 。王衍在朝中也有一定影响 , 而且还是他的叔伯外甥 , 曾经专门来襄阳见他 , 这不正好是个表现自己如何为国如何忠诚 , 顺便与王衍大人拉近关系的大好机会吗?可是这个王衍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 , 根本不对羊祜的胃口 , 羊祜甚至评价说:“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 , 然败俗伤化 , 必此人也 。”结果 , 惹得王衍拂袖而去 , 这样羊祜又增加了一个在皇帝面前告状的对手 。
更有甚者 , 他实行以道德感化来征服东吴将士的攻心之策 , 大巧若拙 , 诚信至上 , 不仅互通信使 , 还有礼物往来 。应该说 , 这个战略思想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无疑是对的 , 实践中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 那就是非常容易被别人扣上通敌的帽子 , 这也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一个罪名 , 因为你手握重兵 , 而皇帝又不经常和你在一起 , 他也常常是难辨别真假 , 众口铄金 , 后果往往很严重 。可是 , 羊祜不管这些 , “苟利国家生死与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这个危险的政策 , 他一直实行到死 。
公元278年 , 羊祜病逝 。朝野闻之 , 无不大恸 。据载 , 晋武帝披麻戴孝扶棺痛哭 , 泪水在脸上都结了冰 。荆襄各地 , 一片哭声 。东吴的戍边将士 , 也都暗中垂泪 。羊祜生前 , 喜游岘山 , 襄阳各界便在山上为他建庙和立碑 , 按时祭祀 。每逢来到此处 , 都忍不住失声落泪 , 后人遂把此碑称为“堕泪碑” 。荆州人为了避羊祜的名讳 , 还把房屋的“户”都改叫“门” 。
羊祜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这样的话:“人臣树私则背公 , 是大惑也 。”在给堂弟羊琇的信中他这样说:“疏广是吾师也” 。应该说 , 这就是他的肺腑之言 , 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 。可以说 , 羊祜的“不合时宜” , 为的都是国 , 都是民 , 而唯独没有他自己 。正因为如此 , 他死后才会那么深入人心、那么让人怀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