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的每一步,都可成为资产变现?( 二 )


有机构曾统计过亿万富豪们的碳排放量 。 亿万富豪一般都有私人飞机、游艇、豪宅 , 会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 根据《大众科学》杂志计算 , 2018年 , 一艘配备船员、直升机停机坪、潜艇和游泳池的超级游艇 , 每年排放约7020吨二氧化碳 。 而当年全球人均碳排放量仅为5吨左右 。

比尔盖茨就是经常使用私人飞机的超级富豪之一 , 他曾表示 , 每年要花费700万美元来抵消个人碳足迹 。 他为自己的私人飞机购买生物燃料 , 这些低碳燃料的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料的三倍 , 他还向一家做碳捕集和碳封存的公司 , 支付每吨600美元的碳清除成本 。
在过去 , 私人飞机、游艇这些产品 , 是值得炫耀的个人资产 , 但在碳中和的世界里 , 这些资产很“糟糕” 。
不过 , 比尔盖茨的行为是自愿 , 仅仅是出于个人自觉 , 是单方面的抵消行为 , 并不是个人碳资产交易 。 现在的碳交易市场 , 主要是企业在参与 , 还未覆盖个人碳资产 。
在国内 , 围绕碳普惠和个人碳资产 , 一些地方政府曾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 。
早在2017年 , 南京市推出过一个低碳出行公共服务平台 , 市民只要刷市民卡乘坐公交车、地铁 , 租借公共自行车等 , 都可以在“我的南京”APP上累计绿色积分 , 免费兑换健康体检卡、手机充值卡等 。 这是全国首创 。
2018年人民银行衢州中心支行为市民建立了“个人碳账户”体系 , 从节约纸张、用电用水、交通碳排等维度折算个人绿色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 , 个人碳积分能兑换实物礼品或虚拟权益 。
2020年 , 南昌推出了一项地铁乘客碳减排服务 , 市民的每一次地铁出行都将被纳入个人碳减排账户 。 乘客凭个人碳账户积分 , 就可以免费借阅5000余册正版电子图书 。
这些项目基本都是围绕个人低碳出行场景 , 建立了地方性的个人碳账户体系 , 个人的碳减排量在一定程度上被量化 。 虽然尚不能实现个人碳资产交易 , 但已经在实践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
买卖个人碳资产 , 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梦想很美好 , 现实很骨感 。
以上提到的这些个人碳减排项目 , 多处于早期试点探索阶段 , 另外也无法进入碳市场的交易系统 。
“现在国内刚刚起步 , 各地都还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体系 , 大家都在探索 。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深燃 。
有一些现实的难题需要解决 。
首先 , 个人碳排放的场景太多 , 难以量化计算 。 跟企业不一样 , 个人的碳排放 , 分散在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 , 而且没有量化的依据 。 比如一个人选择坐顺风车替代开私家车 , 这能减少多少碳排放 , 就是个很复杂的数学题 。
“一旦涉及到交易 , 一定要标准化、可测量、可被证实 , 如果不是标准化的交易产品 , 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对同一个产品价值认知不一样的情形 , 这样交易就很难实现 。 ”聂兵说 。
业内有个专业术语叫“碳减排方法学算法标准” , 就是来解决量化测算的问题 , 不同行业、不同场景 , 有不同的方法学 。 但目前 , 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全国通用、适用特定场景的方法学 , 还很欠缺 。
即便是实现了量化测算 , 这些不同场景的数据 , 如何精确收集、记录、汇总 , 也是个问题 。 比如个人的出行数据 , 会分散在飞机、公交、地铁、自行车、顺风车等多种场景里 , 而每个场景背后都对应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主体 。

更重要的是 , 个人碳资产目前还无法进行交易 。 目前在碳交易所交易的是企业碳资产 , 个人碳资产的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
嘀嗒出行在今年6月推出了一个“蓝多多计划” , 对个人用户的顺风出行碳减排量进行整合认证 , 然后用顺风车CCER项目(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 即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为用户申请个人碳减排资产 , 参与企业级碳交易 。
对于顺风车用户而言 , 只需要将个人碳减排量授权给嘀嗒出行 , 剩下的就是在手机APP里查看个人碳减排情况 。
不过 , 这也只是一种迂回之策 , 适用的只是顺风车的场景 。
再往细了看 , 交易还涉及到金融问题 。 一位业内人士对深燃说 , 如果涉及到现金兑换 , 一般的平台承载不了 , 需要专门的金融机构来监管 。
除此之外 , 如何将不同城市之间的方法学和个人碳积分系统打通 , 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 这需要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去推动 。
而对于个人而言 , 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非常重要 , 要不然参与意愿会打折扣 。 “除了物质层面的变现 , 我还比较看重它能不能给我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 ”一位研究过个人碳资产交易的用户对深燃说 , “你需要给我一个理由 , 或者一个动力 , 让我能够参与到这个事情里面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