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IP改编如何打破“同质化”套路?专家热议《雪中悍刀行》

张若昀主演的新武侠力作《雪中悍刀行》已于12月15日在CCTV8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讲述了世家子弟徐凤年一人、一刀、一腔热血在江湖中磨砺成长,最终扛起北椋战旗,护佑众生、守卫和平,成为北椋王的侠义故事。该剧不仅引得众多原著粉丝和“武侠迷”热议,也在行业内引起了高度关注。日前,《雪中悍刀行》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制片方代表及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内容主旨、类型特点、行业价值、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热烈讨论。

网络IP改编如何打破“同质化”套路?专家热议《雪中悍刀行》

文章插图


打造反套路“逆向”成长的新武侠形象
在传统武侠类型式微之际重写武侠,《雪中悍刀行》带着一股侠义之风回归荧屏,力求还原国人心中熟悉的那个江湖。作为深受武侠精神激励成长的一代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充分肯定了该剧的回归意义。“这是我在近年来看到的武侠作品中间,向经典致敬最全面的一部作品。在它的身上能看到古龙的影子,还有金庸的风骨,以及梁羽生等一系列原生武侠的故事元素。这种回归和致敬,让我们70后看起来颇为亲切。”
但是,《雪中悍刀行》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也在当代的语境中重新书写了一个异于传统的武侠形象。例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就指出,这部电视剧对于主角徐凤年的塑造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成长书写方式,“以往的成长叙事都是年轻稚嫩的儿子在神圣的父辈帮助引领下成长、成人,但是在这部剧里,这种成长书写走向了一种新的格局,那就是“逆向性”的成长书写。第一,主人公徐凤年的成长历程不再是人格涵养逐步提升的渐进过程,而是让其似乎天生之才得以稳步实现的展开。第二,过去的成长特征是渐进,其背后是社会进化理念的支撑,而该剧的成长特征是实现,是主人公开始就藏拙,然后在复杂的庙堂与江湖纷争里,实现自己的家国壮志。第三,过去主人公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成长,而该剧则将这条线化为了暗线——徐凤年从小接受无双国士的谆谆教导,又经三年游历看到民间疾苦,这也是他后续维护世间正义公道的动因。第四,过去的主人公总是乐于接受父辈引导而成长,而现在的主人公有自己的阅历和想法,显得有些“叛逆”,总要对抗父亲,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愧本心。
主人公遵从本心、反套路化的成长历程构成了故事最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彰显了新一代创作者对于武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认为,“这里的行走江湖不再是过去那种对于生存之道的恪守和阐释,而更多的是对于处事之理、本心之真的还原,它追求对于自我生存之路的肯定与确认,这种个体选择的主动性或者由自我的意志带来的行动后果,成为这部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体现出了年轻一代创作者对于武侠和江湖全新的认知。”

网络IP改编如何打破“同质化”套路?专家热议《雪中悍刀行》

文章插图


江湖庙堂双线结合,融入家国情怀、时代精神的新武侠叙事
既向经典武侠致敬,又反套路、逆人设,这正是《雪中悍刀行》呈现出的一种“新武侠”特色。当然,这种“新武侠”之“新”不仅体现在主人公不一样的成长方式上,更体现在该剧对于庙堂和江湖、个人与家国社会的关系处理之上。杨乘虎将这部剧中关于庙堂和江湖的叙事概括为“云泥相容”。“过去我们经常说云泥有别,所以侠客出身要么背负血海深仇,要么就是出身名门,这种人设的固化显得侠义在天而不在地。但是《雪中悍刀行》中主要人物徐凤年,在江湖中间是一个异类,在庙堂之中也是个异类,他的成长路径把江湖之高、庙堂之远都做了很好的表达,实现了从泥走向云的武力进阶和造福社会的可能性,这种云泥的相容对于当下的观众是有调动力的。”
《雪中悍刀行》的这种创新叙事,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杨慧看来,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新武侠类型化的趋势和旗帜。“其一,传统武侠很多时候虽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可能没有遵循秩序和规则。但该剧当中,以徐氏父子为典型,他们成为了当下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为天下和平承担责任。其二,传统的武侠中江湖和庙堂的关系是比较难处理的,可能会有对峙。但是在这部剧里江湖和庙堂浑然一体,江湖参与到了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建构当中,而不再像以前一样,江湖是江湖,庙堂是庙堂。其三,传统武侠当中有大量的对师门,对门派,对‘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描述,但这部剧强调了家庭叙事,这一点与现代社会对家国情怀、家国关系的认知是比较符合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