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茶圣陆羽:茶从他开始才与文化结缘

“大唐说事”说说你不知道的陆羽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早已成为中国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茶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陆羽 , 可以说是他所著的《茶经》将茶从一种普通饮品变成了一种茶道文化 。虽然“茶圣”的大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 但陆羽其人其事的细节却鲜有人知 , 今天就请我市学者于培民说说你所不知道的“茶圣”陆羽 。
自学成才的庙中孤儿
陆羽约生活在公元733年至804年之间 , 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时期 。《唐才子传》说:“羽字鸿渐 , 不知所生 。初 , 竟陵禅师知积得婴儿于水滨 , 育为弟子 。”白白捡了一个孩子 , 老和尚挺高兴 , 忙起一卦 , 得“蹇”之“渐” , 因《渐》卦上九爻辞为:“鸿渐于陆 , 其羽可用为仪 , 吉 。”故以陆为姓 , 字鸿渐 , 名羽 。陆羽十分聪明 , 史载“有学 , 愧一事不尽其妙 。性诙谐 , 少年匿优人中 , 撰《谈笑》万言 。”
【你不知道的茶圣陆羽:茶从他开始才与文化结缘】竟陵禅师很想把陆羽培养成一代高僧 , 从小便教他学习佛经 , 但陆羽对青灯缁衣、吃斋念佛却毫无兴趣 , 坚持要学习孔孟之道 , 认为这才是为人之本 , 孝道所在 。
竟陵禅师不信驯服不了这样一位小小的孩童 , 他先让陆羽负责寺中的卫生扫除 。连续几天 , 陆羽早早地就把整个寺院收拾得一尘不染 , 窗明几净 。按说 , 竟陵应该满意 , 没想到他却恼怒不已 , 认为这是有意在和他叫板 。于是加大“劳教”力度 , 每天扫完院落 , 再粉刷墙壁 , 然后架梯登上屋顶揭砖换瓦 , 当时陆羽不满14岁 。就这样竟陵禅师依然心有不甘 , 他又给陆羽加派了一项新的工作:每天数遍冲刷掏洗厕所 , 几日下来 , 发现陆羽不但没有服软 , 反而似乎有种乐在其中的味道 , 于是再出“奇招” , 要求这一切活必须在上午完成 , 下午将寺中的30余头牛赶到山上去放 , 这本是为了折腾陆羽 , 不承想却给他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读书机会 。这位秉性奇异的少年 , 每天在牛背上写写画画 , 无师自通而又囫囵吞枣地学会了很多字 。
一天 , 一位上山踏青雅读的塾师无意中发现了陆羽 , 见孺子如此好学 , 聪明异常 , 大喜之余 , 遂以袖中一册张衡《南都赋》相赠 。说来也怪 , 虽然上面的字几乎全不识 , 却每日模仿着其他读书青衿小儿的样子 , 朗声不已 。不久 , 竟陵从其过于兴奋的表情里看出了异样 , 便暗中派人跟踪窥视 , 很快发现了问题 , 结果陆羽被停止了放牛一职 , 改在院中修剪果木花卉 。若再碰书本 , 负责监督的门头 , 即以鞭加之 。
这样的境遇让陆羽忍无可忍 。一日 , 当看管他的人又一次举鞭猛抽时 , 陆羽一把夺下鞭子 , 顺势将其折断 , 转身回僧舍 , 取出衣物行李 , 大步走出山门 。早有人跑去报了竟陵禅师 , 但一切都晚了 , 当他满口“善哉”“善哉”地赶来时 , 人已不见了踪影 , 面对四围青山 , 竟陵明白 , 他与陆羽的缘尽了 。
貌丑口吃却在伶人界风生水起
陆羽从寺庙中逃出后 , “卷衣依伶党” , 做了一名伶师 。古代伶人略等于今天的文艺工作者 , 靠表演吃饭 , 一要长相 , 二要口齿伶俐 , 而这两方面 , 陆羽都有点“惨” 。《唐才子传》云:“(羽)貌寝口吃而辩 。”《新唐书》称“貌丑陋 , 口吃而辩 。”陆羽自己说:“有仲宣、孟阳之貌陋 , 相如、子云之口吃 , 而为人才辩 。”《太平广记》略有不同:“聪俊多闻 , 学赡辞逸 , 诙谐谈辩 。若东方曼倩(东方朔)之俦 。”我们很希望这一记载接近事实 , 因为能将饮茶变为艺术、美学和哲学的人 , 一定是位翩翩君子 , 倜傥风流 , 但现实是无情的 , 陆羽在《自传》中称相貌丑陋 , 应该是实话实说 , 他可能确实长得负面特点比较突出 。“至于口吃而善辩” , 却多少有些让人始料不及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 不少才华横溢的人都有口吃的毛病 , 如韩非、司马相如、邓艾等 , 期期艾艾 , 几乎成了一道风景 。一个口吃的人与正常人辩论 , 起始似乎就有了不公平的因素存在 , 而陆羽竟因口吃而善辩著称 , 实在让人为之捏了一把汗 , 或许他确有独家秘笈 , 每到关键之处 , 语出惊人 , 一句顶一万句 , 让对手绝无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机会 。可惜史书上未能留下此方面的资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