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功绩有哪些( 二 )


黄道婆纪念馆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功绩有哪些】因为黄道婆的功绩,后人为表怀念和尊重,在顺帝至元二年就为黄道婆立了祠堂,但是后来因为战乱被毁了 。后来明熹宗时期,张之象为黄道婆在宁国寺立了塑像,嘉庆年间,在上海渡鹤楼边上的西北小巷,也为黄道婆立了一个小庙 。现在黄道婆的纪念馆在上海徐家汇华泾镇东湾村,在纪念馆旁边的就是幽静的黄道婆墓了,两地相伴,也算是后人对黄道婆最崇敬的敬意了 。
该纪念馆于2003年3月对大众公开,整馆占地面积三百平米,一踏进院中就能看到高达二米二的黄道婆塑像,两边挂有其对联,中间则是由周谷城先生所写的“衣被天下” 。
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主展厅主要展示的是黄道婆的简介、生平事迹以及她对于我国纺织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另外两个展厅则分别展示不同年代的纺织具以及纺织品 。在纺织工具的展厅中,有着弹花用的、纺织用的、织布用的种种机具,造型千秋各异,一共三十多台,令人眼花缭乱 。而在棉纺织品展厅中,各式各样的棉土布、印花布、棉衣裤、被单套等等,共有三百多建,甚至有不少清朝的时期的传世珍品,令参观者眼前一亮 。
黄道婆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黄道婆历史讲述的是一个热爱纺织的姑娘,在经历过许多挫折后,带着熟练的技术,回到家乡造福当地的,为世人铭记的伟大故事 。黄道婆历史,也就是她寻找纺织技术的历史,历经千难万阻,最终造福祖祖辈辈 。
黄道婆画像
黄道婆接触纺织也是生活所迫,家人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早早就离她而去 。为了生存的小黄道婆只能跟着妇女们学习纺织,在那么男耕女织的年代,纺织也是黄道婆唯一的出路 。但是年纪小,又加上经验不足,小黄道婆的纺织路并不顺利,没办法就只能去到富人家当童养媳,求一口饭吃 。但是遇人不淑,婆婆和丈夫都很凶残,小黄道婆每天都要干很多活,还经常受到婆婆和丈夫的打骂,被关柴房,不给吃饭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小黄道婆也没有放弃纺织,一有时间就努力练习,并善于思考发现不足 。后来实在无法忍受夫家的虐待,自己心里也向往更加先进的纺织技术,就出逃到闽广地区,开始她又一番的纺织路 。
这一次,在热情好客的黎族姐妹的悉心教授下,黄道婆的技术突飞猛进,而她又善于发现不足,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改良以求到最好 。皇天不负有心人,学成后的黄道婆放不下家乡,最终决定带着技术回到家乡,造福家乡的百姓,对长江一代的纺织技术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黄道婆的一生也就功德圆满 。
黄道婆历史上的功绩,难以用一言两语来形容,她不仅仅是我国棉纺织业的先驱,是千百年来防治技术上的杰出革新家,此外,她不畏艰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将世世代代影响着我们 。
越剧黄道婆讲述什么故事
黄道婆,一个为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除了她在纺织业上的贡献以外,对于这个伟大人物的生平,你还知道些什么呢?而越剧黄道婆讲的就是这位名垂青史的革新家不平凡的一生,演出不仅仅赞扬了她为国家技术做出贡献,还生动地添加了许多人性的魅力,创造了两个男人和黄道婆之间的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 。
《越剧黄道婆》在多地上演,北京、上海、杭州等,该剧仅用7幕对黄道婆的一生进行叙述和刻画,包括年少黄道婆的灾难、当童养媳、遇到不好的婆婆和丈夫受尽折磨,忍无可忍出逃搭船南下到纺织技术纯熟的闽广一代,受到当地黎族姐妹的友好招待的一生 。在黎族那段时间里,黄道婆不分昼夜的,努力学习崖州的纺织技术,并学成返乡 。三十年后再踏上故土一切都物是人非,黄道婆把学到的技术全部交给当地人,并进行推广和不断改良,对纺织工具进行革新,加快了纺织技术的进程 。这只是最基本的按照史实进行的场景安排,《越剧黄道婆》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黄道婆与阿贵和张明谦之间爱情纠葛,使得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
在越剧中的黄道婆,她与两位男主人公的爱情曲折缠绵、催人泪下,她的一生都在为了纺织而不懈努力和无私贡献,历经磨难,最终获得布艺始祖的荣誉,为后人敬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