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文化下极容易产生“伪君子”?它的道德教化不是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的吗?

知道为什么叫乱宋吗?宋朝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430次数之多 。你通过这个数字就可以想象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 。在这种背景和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下 , 产生了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阶级固化的产物 , 社会统治阶级通过变了味的儒家之手来愚民 , 鄙视其他行业 , 将科举作为阶级流动的主要途径 。宣传只有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另一方面读书人远离社会生产生活 , 除了被人高看一等和拥有较高的知识与道德水准外 , 其他的都不知道 。而文人除了做官百无一用是书生 , 有奶便是娘(没有生产能力 , 只能靠雇主或者官家供养生活)的劣根性暴露无遗 。汉唐儒家再也没有了 。宋明理学之后的伪君子层出不穷 , 什么南明还没有灭顺治第一年参加科考的人数就有3000人之多了 , 某人嫌水太凉而不跟老婆自杀了 , 宋理宗是篡位上台而后世史书不谈了 , 什么东林党误国了 , 什么打了败战死了几万人还能睡大觉的了 , 什么悔中华民族史学界的竹书纪年在宋明被毁了 , 什么王学 , 经世致用学 , 王霸义利学的书都被别有用心的人毁了 。老话说得好 , 朱熹以理杀人不见血 , 岂止是杀人不见血 , 曲线直线误国误民的神操作也不少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的 , 汉族自宋朝开始先后两次被少数民族统治 , 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强大 , 而是汉族的官僚体系太坑了 。其实伪君子在北宋就很开心 , 著名的宋太宗赵光义 , 乖乖 , 花样送人头 , 没有他哥的才能却又他哥的野心 , 为了自己的地位 , 把自己的侄子弟弟全弄死了 , 政策上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 他哥想干的迁都和精简政府机构都没有弄 , 司马懿一样的人物 , 害得后代不断改革 , 这样一个笑面虎在政策上非常幼稚毫无长远目光的人你拿人家没办法 , 毕竟人家是靠斧声烛影上台的!夺得了舆论的制高点 。至于后来的司马光 , 更是敌人的卧底 。把王安石通过战争得来的土地又给敌人送回去 , 把王安石的变法全部给毁了 , 连自己的队友都看不下去了 , 动不动就拿祖宗说事 。好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与民天下 。气的后来的小皇帝一度想把他挖坟后差挫骨扬灰 , 不仅仅因为反对而反对 , 有利于国家的他全反对 。伪君子的黑历史太多了 , 程朱理学的朱熹不就是一个最大的伪君子吗?把二程的学说改了不说还鼓励自己的妹妹守寡 , 自己却把儿媳妇肚子搞大了还保养尼姑(这事朱熹没有辩论在当时最看重道德的情况下算是默认了)后来的皇帝都喜欢重用循吏 。建国之后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是符合基本事实的 , 那些大家王国维熊十力冯友兰除了政治因数之外难道不热爱传统文化 , 就是因为看得太透了才说程朱理学不好 , 毁了儒家 。可是总有一种人感觉古人特别高大上说什么也是对的拼了命的为程朱理学辩白 。好言相劝 , 不要不要千万不要把程朱理学和汉唐儒学先秦儒学混为一体 , 太损儒家形象了 。

其他网友观点

在春秋战国时代 , 读书人除了文章外没有其他任何谋生技能 , 被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 , 成为皇帝的家奴 , 维护封建统治的鹰犬 。根本不是以所谓的道德文章去感化影响君主 , 而是为封建帝王出谋划策维护并巩固其统治地位 。孔子当初周游列国 , 向各国君主推荐自己 , 其实就是“跑官” 。他的学说必须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才能达到其目的 。而他极力想恢复维护的“周礼”就是一整套等级分明的封建特权体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在臣子目前享有特权 , 官员在民众面前享有特权 , 丈夫在妻子面前享有特权 , 父亲在子女面前享有特权 。在人格和权利上特权者必须高于被特权者 , 实质上就是一套人压迫人 , 人剥削人的人吃人的体制 。

其他网友观点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 , 希望不要使大家倒胃口 , 也希望大家不要骂我才好 。

儒家文化是宣扬不平等的文化 , 这是毫无疑问的 , 任何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的理解与言说 , 都是对“儒”的错误理解 。

“仁”是孔子的最高境界 , 要想知道什么是仁 , 首先就是要认识“仁”这个字 。

“仁”这个字在现代 , 是“人”与“二” , 这是错误的 , 甲骨文中 , “仁”是“人”和“上” , 准确说是“人”和“一”的上面加一点(原谅 , 我打不出来 , 大家只能自己手写了) 。现代把上面的一点拉长 , 变成一横 , 就是一个“二”字了 。上面一点 , 下面一横 , 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念“上” , 也就是说 , “仁”是“人和上”组合在一起的字 。

认识了字 , 我们来说意思 。“仁”就是上等人要爱护下等人 。上等人当然就是那些“君和君子”们了 , 下等人当然就是平民百姓 , 也叫“小人” 。《论语》主要是给君和君子看的内容 , 小人和平民不需要懂得复杂的“礼” , 只需要遵照贵族君子的教导与命令去行为就可以了 。这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的“仁” 。有人把“仁”说成“仁者 , 爱人”也对 , 只是这种“爱”是单方面的关心与爱护 , 不是彼此之间的“爱” 。

再来说“孝”吧 。“孝者 , 顺也” , 孝就是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听话与服从 , 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 。“孝与仁”是完全契合的 , 父母爱子女 , 子女遵从父母 。

再说“礼” , “礼”与今天的礼貌差距甚大 , 这么说可能更准确些 , 孔子说的“礼”是 , 上到国家制度 , 下到每个家庭 , 以及所有人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礼貌和礼仪 , 只是具体行为与表现内容的直观体现而已 。

过去有句话现代人不理解 , 经常引用来批评儒家 , 就是“刑不上大夫 , 礼不下庶人” , 他们说 , 大家看 , 儒家多坏 , 完全不考虑平民百姓 , 只是照顾统治阶级 , 而且还歧视劳动人民 , 认为他们不懂礼貌 。这都是根本没理解这句话内涵造成的误解 。

这句话原意是 , 国家的刑罚不需要针对大夫以上的君子 , 因为他们是天子、诸侯、大夫 , 他们都是君之子 , 他们不需要法律来管控 , 自有一套东西来规则他们的行为 , 那就是“礼”这种制度;平民百姓是庶人 , 他们不需要遵从繁复的礼制 , 他们只要按照国家明确公布的法律行为就可以了 , 法律没有规定的 , 都是他们可以行为的 。

这就明确了 , 原来君与君子不是可以胡乱行为 , 而是有一套更为繁复更为严格的制度限制他们 。如果举例说明的话 , 大家可能会更不舒服 。比如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日本鬼子的军官特别喜欢切腹自杀 , 传统武士有两把刀 , 一长一短 , 长刀打仗用 , 短刀自杀用 。“士”分为文士和武士 , 大夫的孩子叫家臣 , 家臣的孩子才是“士” , 也就是说 , “士”是贵族最低一等的位置 。日本古代对儒家文化也是深为认可的 , 他们要求武士们严格遵照了“礼”的制度 , 一旦他们的行为超越了“礼” , 必须自尽谢罪 , 不能按照国家法律对他们处罚 。这就是“礼” 。还有一个例子 。《论语》记载了子路死的过程 。有人叛乱 , 带领叛军杀进国君的宫殿 。子路领着士兵抵抗 , 掩护国君逃跑 。战斗中 , 敌人割断了子路帽子的系带 , 帽子歪了或者掉了 。子路于是放下兵器 , 重新系好帽子 , 于是他被乱刃杀死了 。要知道“冠”对于君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标志 , 是“礼”重要的表现 , 子路宁可死于敌手 , 也不会违背了“礼” 。现在大家知道了 , 礼制原本比法律要严格了许多倍 , 细致了许多倍 , 必须长时间学习 , 才可以知道繁复的内容细节 。平民百姓要劳作生活 , 根本不能使用这么复杂的东西 , 所以不需要他们学习使用 , 国家公布极为简单明确的法律 , 让平民遵守就可以了 。

再来说说 , 孔子他老人家为什么会这么说?或者儒家为什么规定出“礼”制管控国家 , 为什么要让上等人遵守“仁” , 为什么要所有家庭都“孝”?

大家都知道 , 孔子是春秋中末期的人物 , 那个时代已经战乱频繁 , 各个诸侯国内部弑君篡位事件不断出现 , 诸侯国之间吞并战争也时有发生 , 超越礼制的情况更多 , 可以说 , 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基本已经难以维持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 他和楚国打仗 , 出现很多现代人不理解的行为 , 最后一败涂地 。其实 , 他没有错 , 或者说 , 他是严格按照礼制规矩行为的 , 只是楚国人不讲规矩 , 这才把他打了一个满地找牙 。也就是说 , 既然当时还有宋襄公这样的人物 , 说明孔子时代 , 还有相当多的人遵从礼制 , 孔子他老人家说“恢复礼制”才能使社会安定 , 还是有可能的 , 虽然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所以 , 孔子周游列国 , 不断游说各国国君 , 希望他们恢复礼制 , 可是大家都拒绝了孔子 。

现在我们说说中国历史上 , 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原因和结果 。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帝制不是封建 , 帝制是消灭封建) , 为什么要推行儒家思想哪?道理很简单 , 一是最可行 , 最简便 。儒家思想到了后期 , 逐渐被转变为“忠孝”思想 。什么是“忠” , 就是对君主的忠心 , 不违背君主意愿 , 严格按照君主的要求去做 。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 , 社会才可能相对安定 。每一个君主如果能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 , 不过度奢靡的生活;如果各级官员不贪污受贿 , 不过度搜刮民脂民膏 , 那么百姓就能有安定的生活 , 社会动乱就会相对减少很多 。

什么是“孝” , 就是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要基本服从 , 甚至绝对听命于父母长辈 , 不超越父母意愿 , 过度表达自己的意愿 。小到每一个家庭 , 大到整个国家都是家庭体制 , 每一个小家庭安定了 , 国这个家也就安定了 , 人的生活也就安定了 。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文化下极容易产生“伪君子”?它的道德教化不是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的吗?】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们中国太大了 , 就是现代技术 , 管理起来都非常困难 , 更不要说古代了 。交通与通讯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如果用立法 , 那么各地的差异性太大了 , 完全无法实现 。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国小的多 , 管理起来很容易 。但并吞六国后 , 面积是以前的好多倍 , 依然按照秦国的制度管理 , 根本做不到 , 所以秦朝二世而亡 ,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不了这么大的面积 。

儒家思想只是一种原则 , 各地官员依照这个原则 , 去管理各地的具体情况 , 这会灵活了很多 , 基本达到了社会管控的效果 。

说了这么多 , 无非是说儒家思想为什么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使用的最主流思想 , 儒家思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样子 。当然 , 不同时代 , 儒家思想的细微是有不同变化的 。

最后说说 , 题目中设定的“结果” , 也就是“伪君子”问题 。个人认为 , 伪君子和儒家思想没有直接关系 , 或者这么说 , 不遵守礼制和不断强化的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清的儒家思想已经很让人非常痛苦了 , 甚至已经严重压制着人的思想 。因为社会发展到了道德教化完全无法管控社会的地步 , 人的欲望膨胀之大 , 早已经超出了某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的自觉效果 。特别是清末 , 西方列强带着更加暴烈的新文化进来后 , 中国人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 , 只得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否则就会亡族灭种了 。

好了 , 更多的就不说了 ,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 , 希望大家能看完 , 更希望大家看后能多想想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