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战国策》之类的国学经典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

诸子百家之所以成为经典 , 是百家争鸣的结果 , 不同的学派观点并不一致 。比如荀子被称作先秦时期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 , 孟子却骂荀子的学说为“禽兽之言” 。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 , 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 所有的经典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儒学在汉武帝时代被确定为治国安邦之道 , 到了李唐初期崇尚道教 , 武周又崇尚佛教禅宗 , 于是社会群体的认识论发生了不同于汉代的变化 , 一直以来延续为正统的《白虎通义》到了宋代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政治的需要 , 二程及朱熹在此基础上创立为“理学” , 这个时候的儒学以白虎通作为根本 , 融入李唐以降的道释文化 , 为宣扬其新的正统性 , 朱熹修订了《四书》作为士子必读本 , 这个时候的《论语》等已经被篡改 , 新儒学代替了汉唐旧儒学 , 各种清规戒律以“天理”的名义冠以皇家的法纪被融入社会群体的意识 , 明代陆象山和王守仁在程朱理学尤其是程颢的理论基础上宣扬天理来源于良知 , 而良知即是本心 , 只要从本心上发现良知 , 自然会有良能 , 这是“知行合一”的涵义 , 绝不是世人所认为的“知道了还能做到”这样粗浅无知的认识 。儒学到了近现代 , 被称为“最后一代大儒的”梁漱溟继承孔孟传统和王阳明的心学、以及佛教哲学和西方伯格森的学说 , 从朱熹的“灭人欲”入手建立新儒学 , 他认为现代儒学要解决的是“意欲”和秩序之间的协调性 。正当梁漱溟想通过新儒学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的时候 , 破四旧等文化运动开始 , 剩下的可想而知 。如何在当前环境下继承传统 ,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要 , 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 从古到今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和探索之中 , 绝不是找本《论语》《左传》《战国策》读读就能万事大吉 。说了这么多 , 也没什么用 , 古籍浩如烟海 , 平民小百姓也没那时间没那机会去探讨研究 , 想的多了就是杞人忧天 。只要遵纪守法 , 好好工作 , 对得起父母 , 教育好孩子 , 即使孔子再世 , 也会称赞你 。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聊《论语》吧 , 这部书若熟读了 , 首先可以很好地和家人相处 。家和万事兴 , 这话大家都熟 , 但是个大道理 , 沒有实质的方法 。《论语》不同 , 给出了日用常行的方法 。家人是很难相处的一群人 , 比如热播的《都挺好》 , 窝里斗搞得鸡飞狗跳 。那《论语》的方法是什么呢?一 , 练情商 。做为人的首要标准是"正容貌 , 齐颜色 , 顺辞气" 。啥意思 , 即便人长得歪瓜裂枣 , 但衣着整洁;不要作脸色 , 俗语讲出门看天色 , 进门看天色;说话流利 , 大气不要嗑嗑巴巴 。二 , 怎样和父母相处 , 用一个"孝"的场景来对待 , 心里装爱 , 脸上显着真诚 , 能使父母愉悦 。三怎样和儿女相处 , 教他读《诗经》 , 可以知礼 , 知言 , 知道自然景物 。和家人相处好了 , 就开始教你怎样混社会了 。怎样和上级 , 怎样和平辈 , 怎样和下属相处 。再教你人情世故 , 朋友犯错了 , 生病了 , 过世了该怎样尽礼 , 总之呢《论语》是一部处世百科全书 。

《战国策》讲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策土解决难题的集子 , 冯唐讲熟读此书 , 在北京混个肚饱是没问题 , 不知有无北京朋友真用此书混得风声水起的 。看此类书時 , 固然觉得计谋百出 , 但总觉得当年的国君很好忽悠 , 三言两语就被搞定 , 好比传说中的马云6分种拿下孙正义 。不过这些策士真的比做马云 , 我又信了策士的能力 。

其他网友观点

【《论语》《战国策》之类的国学经典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精神食粮 , 为人之道 。怎无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