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诗是天生的吗?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会写诗,即使是诗仙李白也是如此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或者是技艺,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生而知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毋容置疑,李白绝对是个天才,他不仅通晓经史子集,名山大川,地方风情,就连异国语言文字也很精通,因此有了李白醉草吓蛮书,让杨国忠捧硯,高力士脱靴的狂放之举 。天才加上勤奋就会比常人成功的机会大上许多 。而李白,之所以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就受到众人的推崇,死后又能流芳百世,被奉为诗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天才,也不仅仅因为他的勤奋,还有一点,就是他的狂,而这个狂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自信 。李白的自信是非常笃定的,他对自己的才能坚信不疑 。李白的诗句里那种自信呼之欲出 。他在《将近酒》里毫不隐晦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狂放不羁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在《上李邕》中简直是挑战:“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就是凭着他的才能,他的勤奋和他那坚定的自信心脱颖而出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在我心目中,李白是极具天分的的一个诗人 。其天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习天分,第二是创作天分,但有天分并不代表天生就会写诗 。

文章插图
【李白写诗是天生的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写过一篇散文《上安州裴长史书》,里面有句说到自己:
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六甲,是古代儿童习字的入门课程,《汉书》上有说:“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
而李白,五岁便完成入门学习,说其是“神童”也不为过 。但也从侧面说明,李白自幼便开始学习“经史子集”,这和其他诗人并没有太大区别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也说明了其在读书、创作基础训练上的勤奋 。

文章插图
古人学习诗词创作,在完成“串句”、“对仗”等基础训练后,在学习构章上,要进行“仿写”训练,“仿写”就是以前人的作品作为模板,写上新的内容,李白在这方面的训练,在《酉阳杂俎》有记载:
李白前后三拟《文选》 。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别》两赋 。句中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共收录了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的文赋诗歌700多篇 。“三拟”就是前后进行了三次仿写,也就是说李白单仿写《文选》,就进行二千多次诗文仿写训练 。其勤奋程度可想而知 。
李白是个创作天分极高的诗人 。对一景一物,总能关联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情趣 。但前题也是有扎实的基础训练,熟练的创作技法 。
所以,李白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天分过人,也离不开他的勤奋学习 。不能说其写诗的本领是天生的 。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李白也好,杜甫也罢,都可以称之为天才 。至于说李白写诗是天生的也不无道理,他豪爽大气磅礴的天性与“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决然分不开的 。但他后天的人生经历,勤学自勉,周游四方游山玩水,甚至就连他的乐善好酒都造就了他诗人的特有气质与诗仙的才气 。因此,我认为先天与后天是截然不能分开的 。
推荐阅读
- 善琏湖笔是哪儿的特产吗?善琏湖笔介绍
- 羊毛笋炖咸肉是哪儿的特产吗?羊毛笋炖咸肉介绍
- 梅鲚是哪儿的特产吗?梅鲚介绍
- 盐卤豆腐是哪儿的特产吗?盐卤豆腐介绍
- 震远同牛皮糖是哪儿的特产吗?震远同牛皮糖介绍
- 德清毛竹是哪儿的特产吗?德清毛竹介绍
- 芽麦塌饼是哪儿的特产吗?芽麦塌饼介绍
- 死皮怎么越剪越多怎么去
- 玫瑰酥糖是哪儿的特产吗?玫瑰酥糖介绍
- 湖羊肉是哪儿的特产吗?湖羊肉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