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二 )


文章插图
对用户:满足同好社交需求与内容创作需求
综艺的传播除了从平台到用户,也离不开从用户到用户的链条。在内容创作和用户人群越发细分的当下,更需要汇聚各个圈层用户来满足年轻人的泛社交需求。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逐渐成为综艺节目的主力受众群,他们对话语权、内容参与度的更高需求也亟待满足。

而微博恰好能切实满足这两个层面的用户需求。在消费综艺内容的同时,明星嘉宾的粉丝、综艺的忠实观众,都在微博上自发进行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小型的讨论圈子,在高频的互动中强化群体认同。

基于对年轻人审美取向的洞察,本次微博综艺大赏解锁了更多新鲜有趣的玩法来提升用户体验。大赏设置了年度垂类、年度名场面、年度热梗、年度二创4项核心互动,平台的话题、超话、直播、互动产品等矩阵为用户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文章插图

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文章插图

比如#一年一度喜人茶花儿会#活动,由《一年一度喜剧大赛》9大热门选手空降超话翻牌网友,事前征集发帖量达734条,超话UV增幅326%、互动量增幅500%,选手在线3小时与网友问答。除了多样互动玩法,大赏设置的红包、会员福利、综艺录制门票等激励,也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文章插图

在引发用户集中讨论的话题中,既有#盘点王牌经典名场面##盘点好声音神级舞台#这类以单个经典IP为核心的发散,也有#综艺里的高能经典名场面##最希望复播的完结综艺#等涵盖不同年代、不同品类节目的普世性话题。只要是泛综艺用户,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而二创专区则满足了用户从参与者跃升为创作者的需求。纵观二创专区的微博可以发现,“民间剪刀手”创作的视频有着不亚于官微的影响力。诸如#这才是恋综售后天花板# #学生时期暗恋的男生长啥样#等视频,获得了大量转评赞。当自己的作品被网友认可甚至被官方推荐,用户收获的是意见领袖般的心理满足和自我价值提升。


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文章插图

微博独特的平台生态,使其能够打破圈层壁垒实现“同好”社交,构建起用户内部表达-交流-创作的路径,打通内容的二次传播链路。此次微博综艺大赏推出的契合年轻人审美取向的多样玩法,反过来也让微博收获了更多的用户。


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文章插图
对行业:丰富内容评价标准,探索更多可能性
传统意义上对内容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电视收视率、视频网站播放量、点评网站评分等。随着视频网站纷纷关闭前台播放量,一大维度的指标开始失效。而近期豆瓣评分机制相关话题又频繁登上热搜,#央视曝光水军控评潜规则#话题显示,大量短评早于作品原定上线时间发出,甚至呈现一星和五星两极分化的状态,令大众对评分机制的信任感不断降低。

在评分公正性屡屡被扰乱的当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有利于整个评价体系的完善。不难发现,随着综艺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内容与社交平台的联系越发紧密,内容被大众讨论的热度、口碑成为衡量内容质量的指标。在各大综艺发布的战报中,节目相关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阅读量、讨论量等数据都处于显眼位置。可见将内容在社交媒体的表现列入评价标准,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社交媒体如何以衍生热点,为综艺提供更多出圈可能性?

文章插图

视频网站白热化竞争至今,优质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基于用户洞察创作内容,早已是各大视频网站的共识。但平台进行的多是根据特定项目进行圈层人群调研,覆盖范围有限。节目播出后视频网站根据站内播放和弹幕得出的反馈,主要是平台自身的用户画像。而社交媒体扩大了综艺的触达人群的类型与范围,有利于平台全景式洞察用户,创作出更多符合年轻用户喜好和需求的综艺。

数据显示,本次微博综艺大赏一次性覆盖150+热门综艺,话题阅读量达108.4亿,讨论5876.2万,是一次少有全民参与的年度盛事。基于跨圈层的庞大用户对综艺进行的自主选择和二创等得出的成果,是一份具有行业参考价值的报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