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优待士大夫之谜 “刑不上大夫”是后世误读( 二 )
一般认为,宋太祖及其后继者,确实比较严格地遵守着不杀大臣和言官这条誓言,对臣下较为宽容,和各朝相比,诛杀很少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曾由衷地赞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 。由此,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上述誓碑的记载深信不疑 。对个别皇帝屠戮大臣之事,往往以违背“祖宗誓约”之语评论之 。还有学者认为,北宋出现的冗官现象,也与誓碑规定的优待士大夫政策有关 。
1986年,学者杜文玉发表《太祖誓碑质疑》一文,经过详尽考证后认为,关于“誓碑”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是根本不存在的 。首先,叶梦得的有关记载证据不足 。靖康之变时,他不在京城,誓碑之内容并非他亲眼所见 。建炎元年(1127)七月,曹勋自金国返回南京,数月后叶梦得才调任京官,他应该是从曹勋处得到这个相关消息,再加上社会传闻,遂撰成上述故事 。其余诸书中,《挥鏖后录》成书最早,其在记录誓碑内容后,进一步指出:“太祖誓言得之曹勋,云从徽宗在燕山面喻云,尔勋南归奏知思陵(宋高宗) 。”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应来自此书,《宋史》编纂时则参详《系年要录》 。可以说,凡关于此事的记载,莫不在曹勋南归之后,此前竟无一点蛛丝马迹 。如果说北宋百余年誓碑内容由于保密严格而没被泄漏,那么靖康之变后太庙“门皆洞开,人得纵观”,此事的消息来源就不应只是单方面的 。然而事实正相反,曹勋南归为此消息的惟一来源,而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太祖本纪》等重要史料及相关文人笔记中都毫无踪影 。
再从史实方面看,誓碑规定优待柴氏子孙 。太祖刚即位,就把周恭帝母子迁往西京洛阳,洛阳经五代战乱时已残破萧条 。而在立碑那年更是将其母子由洛阳迁往房州,房州位于今湖北房县,地处大巴山区,不但远离东京开封,且偏僻荒凉人烟稀少 。到开宝六年,周恭帝柴宗训正值二十岁之青春年华,就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
太祖要子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理应身体力行 。然而查阅《宋史·太祖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的记载,其在位十几年中并不少杀大臣,总计有八十八人之多 。其中,谋反罪二十二人,坐赃罪二十五人,失职罪三十三人,其他八人,上至枢密直学士、殿前都虞侯、州刺史,下至监察御史、县令等,皆有被杀者,太祖是北宋诸帝中杀臣子最多者 。
另外,誓碑的收藏方式也过于奇特,这种能平抑舆论、安定人心而有利于巩固统洽的誓约内容完全可以公开,以显示统治者的仁德宽厚,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让士大夫们感恩戴德,忠心维护赵氏的江山,这样的好事何必隐藏得如此神秘?宋徽宗北迁金国,备受蹂躏和屈辱之后,却还牢牢记得誓碑中不杀大臣和言事官的内容,千方百计地要人转告远在千里之外的高宗,这也实在有点违背常理 。
高宗如真的通过曹勋了解此事,就应该遵守祖宗遗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建炎元年七月,腰斩右谏议大夫宋齐愈;八月,杀太学生陈东和上书人欧阳澈 。建炎三年四月,斩中军统制吴湛;七月,杀御营军官范琼 。绍兴年间,共诛杀大臣十人,最丧心病狂的,莫过于杀害岳飞父子之案 。如此大开杀戒,哪里谈得上半点祖宗“誓约”的约束 。那么,此事是如何作伪的呢?杜文玉推测,当时国家残破,人心浮动,为了改变这种离心离德的紊乱局面,获取士大夫们的拥戴,高宗出于此笼络人心的政治需要,协同曹勋特别构思杜撰了这一故事 。其冠以祖宗遗命的外衣,宣传赵氏的深恩厚泽,以进一步迷惑士大夫 。最后,高宗确实通过这一手段,拉拢到主和派、主战派众大臣,取得大批士大夫的拥戴,初步稳定了局势 。
也有学者反对将其全盘否定,认为誓碑的有无虽然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以证明,但也没有完全否定的依据 。宋廷礼遇后周宗室后裔应大致不差 。北宋优待士大夫,不轻易诛杀大臣也是事实 。太祖在位时主要因谋反和贪污受贿罪处死过一批官吏,这是开国初期整顿吏治所必需的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当时严加惩治贪官污吏,赞他:“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宋初严惩赃吏”条也谓:“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赃吏最严 。盖宋祖亲见五代时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故御极以后,用重法治之,所以塞浊乱之源也 。”
宋代重文抑武,以文臣驾驭武将的国策是毋庸怀疑的,这就反映出其存在重用且优待文臣的一些祖宗家法,并被历朝皇帝所认真执行 。上引范仲淹在庆历年间的言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就应如何处置一大臣之事而起,范仲淹主张免死而宽宥之,富弼不同意,所以范质问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奈何欲轻坏之?”侯延庆《退斋笔录》载,在神宗陕西用兵失利,准备斩一漕臣之时,宰相蔡确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宋史·吕大防传》也载,哲宗朝,宰相吕大防说:“自三代以后,惟本朝百二十年中外无事,盖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臣请举其略 。……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 。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 。”此外,《长编》卷四九五,大臣曾布有类似言论;《宋史·章惇传》,宋哲宗也有类似说法 。这一祖宗家法,一方面激发着文臣士大夫的爱国热忱,一方面也使一些掌权的文臣无所顾忌,有的甚至横行不法 。当国家和君主利益受到威胁及损害时,统治者是可以将家法放在一边而开杀戒,因为家法“不杀”不等于绝对不能杀,然而诛杀大臣确实不是北宋统治国策的主流 。因此,即使没有太祖誓碑,与碑文类似的祖宗家法的有关誓约,看来还是存在的 。
推荐阅读
- 袁世凯逼退清帝 四百万两“优待费”耍噱头
- 宋朝文人夏日如何欢饮?士大夫用莲瓣作酒杯
- 明朝士大夫为何反天主教 虽帝王之贵只许娶一妻
- 魏晋南北朝官吏服饰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服饰介绍
- 宋代士大夫为何风骨最盛 不杀国士的政策
- 明代士大夫的流行风尚 张居正爱化妆早晚用护肤品
- 明朝士大夫当面骂皇帝不留情面竟连私生活都管
- 袁世凯和平逼退清帝 史上四百万两优待费耍噱头
- 明代士大夫的时尚 张居正每天都要美容装扮
- 名妓李香君为什么比士大夫更有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