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三 )


这样的行为,是对藏品以及藏宝人的严重不尊重。
在他看来,《天下收藏》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王刚,在对整个节目流程的设计和掌控上,不具备安全性和专业性。

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文章插图

图12
首先在节目的流程上,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文物的安全。
其次在文物鉴定上,所邀请的鉴定专家不具有鉴定资格。
翟健民只是一名艺术品经纪人,不具备专业的鉴定资格和鉴定能力。
拉达作为一名在节目中不讲中文的外国艺术品经纪人,同样不具备资格。
综上所述,付常勇认为,王刚与北京电视台共同实施侵害自己财产权益的侵权行为。
而翟健民和王春城也参与了这项活动,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制。
提起诉讼
所以,付常勇提起诉讼,请求判决北京卫视、王刚、翟健民、王春城四位,连带赔偿他财产损失十五万元。
这下子,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事态进一步发酵,法院正式受理此次案件。

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文章插图

图13
《天下收藏》这一节目,也在2014年,被迫停播。
节目组巧妙应对
面对付常勇的状告,北京电视台表现得毫不慌张。
针对付常勇所说的鉴宝环节不严谨不专业,北京电视台表示,每件藏品在上台展示前,都已在后台由各位鉴赏专家仔细鉴定过。
只是为了节目效果,不会提前告诉藏宝人。
所以早在上节目之前,专家们已经知道藏品是真是假了,在节目上端详查看,不过是走个流程。
而且,在此节目拍摄期间,节目组还曾在大屏幕上,播放过此藏品在上场前经由鉴赏专家团队进行了鉴赏的照片。

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文章插图

图14
并且节目播放过程中,节目组也曾两次以字幕的形式,向观众们展示出了这件藏品在上台录制前已由专业鉴定团队完成鉴定的内容。
由此便能证明,节目组鉴赏专家对藏品的鉴定,并非只是在台上的那十多分钟。
至于付常勇所说的鉴宝专家不够专业,更是无稽之谈。
节目规定在鉴宝环节,每一位鉴宝专家都具有一票否决权。
即只要有一名专家认为这件藏品不是赝品,那这件藏品就不会被认定为赝品。
并且那期鉴赏家之一的王春城,是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文章插图

图15
从1972年,他就开始在北京的文物管理处工作。
作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之一,王春城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鉴定经验。
还参与撰写了《中国瓷器史》,《青花名瓷》,《官窑名瓷》,《中国古陶瓷图典》,等多部专业书籍。
对当今的文物鉴别领域,具有深刻影响。
其余两位鉴宝专家,翟健民和拉达,作为资深的艺术品经纪人,对古瓷器的鉴定,同样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
一审判决出炉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法庭上,面对付常勇的指控,四位被告一同委托了北京历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进行辩护。
表示不同意付常勇的诉讼请求,并出示了相关纸质,及影像资料作为证据。

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文章插图

图16
在明晰原告及被告双方的陈述后,法院审理查明,付常勇熟知《天下宝藏》的节目流程并自愿参加。
在节目录制前,也签署了节目组准备的两份约定承诺书。
因此,法院认为这些条款的签署表明。
付常勇认可鉴赏家对于藏品的鉴定意见,也同意由主持人王刚代为砸毁经鉴定为赝品的藏品。
最终,法院认为,付常勇的主张并不具备法律和事实依据,因此他的诉讼请求被全数驳回。
2014年11月15日,经过一年的诉讼,这件无人不知的“砸宝案”一审结束。

2012年,王刚“错砸”嘉宾明代瓷器,被告上法庭后,节目惨遭停播

文章插图

图17
法院宣判,驳回原告付常勇的全部诉讼请求,并由付常勇负担本案件受理费3300元。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场闹剧就要拉下帷幕时,付常勇却对法院宣判结果表示不服。
于是2015年,他再次向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再次提出了上诉。
然而,这次上诉的结局,与上次的结果并无差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