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雄性为什么非要长倒刺,来刮伤雌性?人类和它们有什么区别?( 二 )


只要是哺乳动物 , 繁殖方式都差不多 , 但唯一的区别就是单次时长的问题 , 这跟生物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关 。
在哺乳动物中有一些动物 , 它们就是典型的占坑派 , 时间很长 , 半小时、数小时都有 , 例如狗狗时间最低半小时 , 因为它们会闭锁很长时间 。

还有生活在澳洲的一些有袋类动物 , 它们单次的时间更长 ,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时间长可以有效地让雌性排除卵细胞 , 而且可以占坑等待自己的生殖细胞跟雌性的卵细胞结合 。
可以看出时间长 , 可以提高单次成功率 , 不失为一种繁殖后代的好办法 。
还有一些动物 , 它们是“快闪一族” , 单次时间非常快 , 几秒 , 十几秒 , 几分钟都有 , 这类动物在自然界占绝大多数 , 这种方式繁殖很明显可以看出单次成功率差;

但是这类生物的次数比较多一些 。 例如猫科动物就是这一类 , 它们最高记录一天可以达到百次 。
同样的只要次数多 , 也可以弥补单次成功率低这个短板 。 也是一个繁殖后代的好办法 。
出现这两种繁殖方式的原因是 , 如果一个生物所处的环境较为安全 , 且是群居性动物 , 就有可能进化出“占坑”策略;
例如狗的祖先灰狼 , 它们的生存环境自古以来比任何生物都要安全 。

如果一个生物生活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 例如在非洲草原上这个群雄逐鹿的世界 , 就不会进化出“占坑”策略 , 它们都是“快闪一族” , 这样就能保证在交配的同时 , 自己得生命不会受到威胁 。
狮子虽然是群居 , 而且是草原霸主 , 但是它们也采用的是“快闪” , 其他草原动物更不用说了 , 要是把狼这种生物放在草原上 , 它们长达半小时的闭锁 , 绝对会导致自身灭绝 。
猫科动物为什么“家伙事”上进化出了倒刺?

了解了以上的知识 , 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
首先我们知道猫科动物有发情期 , 只有在发情期它们才会准备排除卵细胞;
其次它们只有在与雄性交配的时候才会真正排除卵细胞;
最后猫科动物是”快闪一族“ , 单次成功率低 , 靠次数来弥补 。 原因是有可能雌性在单次中根本就没有排出卵细胞 , 所以需要次数到位 , 才能刺激雌性排除卵细胞 。

因此长有倒刺的猫咪 , 它们在繁殖的时候就有了特殊的优势 。 由于它们家伙事上的倒刺可以短时间内刺痛雌性 , 使得雌性在单次中排出卵细胞的几率增加 , 因此它们繁殖成功率就比没有倒刺的成功率高了 。
长此以往 , 有倒刺的猫咪就会产生很多后代 , 逐渐地淘汰掉没有倒刺的猫咪 , 所以现在倒刺就成为了猫咪的出厂标配 。
这里的问题是 , 第一只有倒刺的猫咪是怎么来的?

基因突变 , 猫咪舌头上能长倒刺 , 那么它的其他软组织能长倒刺的几率也很高 , 这种基因突变在猫咪的身上不难发生 。
由于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 并没有一定的方向 , 只要出现突变的基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利 , 那么这种基因就会被保留下来 。
人类和它们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不同 , 我们没有所谓的发情期 , 人类雌性在进化中隐藏了发情期 , 随时都可以 , 但是人类雄性再也无法判断雌性是否处在排卵期 。
这样就导致的雄性在交配完以后 , 不会离开雌性 , 而是留在雌性的而身边 , 等待幼崽的出生 , 这为人类进化出一夫一妻制 , 奠定了基础 。 人类现在也是哺乳动物中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动物 。
哺乳动物 , 当然包括猫咪在内 , 它们的家伙事里都有跟骨头 , 这样就可以保证它们随时上线 , 可以保证很多的次数 , 但是人类已经失去了这跟骨头 。

原因在生物界并没有达成共识 , 但也可能跟人类失去繁殖期有关系 , 人类没有繁殖期 , 那么我们的繁殖压力、时间紧迫感就会下降 , 雄性之间的竞争也会减小 , 所以失去这个骨头对人类来说并没有任何缺陷 。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跟雌性的选择有关 , 没有的那根骨头 , 雄性的家伙事就会长期悬挂在外面 , 称为一种非常典型的装饰品 , 雌性对这种特征的喜爱和偏好 , 也会使得这类雄性的基因快速扩散 。
人类和它们的相同点
人类和猫咪也有一些相同点 , 我们的虽然没有猫咪的倒刺 , 但我们也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结构 , 叫冠状脊 。 因此我们的看起来像平时吃的蘑菇一样 。

这个结构并非完全无用 , 而是在进化中有自己特殊的作用 , 有这种特征的雄性可以置换出其他雄性的遗传物质 , 使自己遗传物质获胜的几率增加 。 这跟猫咪的倒刺作用一样 , 可以提高单次成功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