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获上市批准首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为什么选用了抗体?



我国获上市批准首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为什么选用了抗体?


文章图片



我国获上市批准首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为什么选用了抗体?


文章图片


上个星期 , 据央视网报道 , 我国首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得药监局的上市批准 。 这对于控制新冠疫情来说 , 无疑是个重磅的好消息 。
据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张林琦介绍 , 这款特效药是利用两种阻断新冠病毒的抗体 , 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截图)

可能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 , 这款药物的利用了抗体 ,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是偏偏是抗体?
为什么选抗体 , 别的药不行吗?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 我们不妨来看看 , 现有阶段的药物为什么“不太行” 。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 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手段 。 这些治疗方法里面涉及到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 抗菌药:主要是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进行抗菌或控制细菌感染的 , 根本不是用来抗病毒的 。
  • 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利巴韦林、磷酸氯喹等抗病毒药物都不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 , 不够精准 , 有效性待验证 。
    /p>
    磷酸氯喹甚至原本是用来治疗疟疾的 。 可如果要研发一款针对新型冠状病毒 , 费钱不说 , 研发时长可能要达数年 , 患者们可等不及 。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来自于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愿捐献的血浆 。 这种血浆来源本就有限 , 很难大规模使用 。 而且 , 此类血浆中抗体浓度和活性不统一 , 还可能助长细胞因子风暴 , 因此算不上稳定 , 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
  • 糖皮质激素: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药物 , 剂量有严格的限制 。 大规模使用糖皮质激素 , 有可能会延缓机体对病毒的清除 。
  • 抗炎药物:此类药物一般是用于抑制“炎症因子风暴” , 如托珠单抗 。
说了这么多 , 其实不难发现 , 目前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药物很难同时满足特异性、安全性、高活性、大规模使用等要求 。

 但刚获得上市批准的这款药物就不一样了 。 它的“秘密武器”是两种高效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 。抗体一直是人体对病毒等“入侵者”的“精锐部队” 。 想象一下 , 细胞就像是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城市 , 而抗体可以想象成是守城和在城外巡逻的士兵 。 其中 , 守城士兵相当于中和性表面抗体 , 而在城外巡逻的士兵则相当于非中和性表面抗体 。
这两类“士兵”对付病毒的方式不太一样 , “巡逻士兵”(非中和性表面抗体)通常只能发现那些明显就是“不法分子”的病毒们 , 等候这些病毒的巨噬细胞 。

(图片来源:映库图库)

但有些病毒可能会“乔装打扮”成“城里人” , 企图蒙混过关进入细胞 , 但它不知道“守城士兵”(中和性表面抗体)其实不止一种 , 而且他们手上会分别拿着不同的安检扫描仪 , 每种扫描仪都会针对某一类病毒上的特定标识 , 当“安检设备仪”识别到病毒上的特定标识 , 就会“哔哔哔——”地发出警报 , 这是病毒想跑都来不及了 , “守城士兵”会把它抓住 , 然后让吞噬细胞把这家伙吃掉 。
我们刚才说到这款抗新冠病毒特效药里面的两种抗体就相当于拿着专门识别新冠病毒安检扫描仪的“守城士兵” 。
病人体内有了两种“守城士兵” , 新冠病毒进入细胞要搞破坏就很难了 。 这种中和性抗体能够精准识别新型冠状病毒 , 其杀毒效率自然就高效得多了 , “注入体内后即可生效”绝非空话 。 而且 , 抗体的安全性比合成药物安全得多了 。 顺便一提的是 , 得益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 抗体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将不成问题 。
为什么特效药现在才上市?有人会问 , 既然这两种抗体这么好 , 为什么现在才拿来用?

因为抗体的产生往往是滞后的 。
机体通常会在病毒感染发生之后才会采取措施 , 用抗体/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就是一种免疫细胞)来消灭病毒 , 但面对新冠病毒这个“生面孔” , 机体也不知道哪种抗体/免疫细胞有用 , 只好一股脑全释放出去了 。 但实际证明 , 这些抗体/免疫细胞少数能打 , 但大多数就比较弱鸡 , 毫无招架之力 , 随着时间发展 , 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甚至会“杀疯了” , 狠起来连自家正常细胞都不放过 , 它们还会释放出大量促炎因子 , 从而引起细胞因子风暴 。 结果 , 病毒没被消灭 , 肺泡细胞却被自伤得不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