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
国务院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 。其实,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西汉时期出现“笔试”、“抽签考试”,唐代开始设“特招”,宋代曾精减“考试科目”,明清时期考试更加“标准化”……
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
汉文帝刘恒首推“策问”环节“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 。先秦时,齐国上卿管仲已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口试”模式,“设问国家之患” 。到西汉,现代考试最主要、最普遍的模式–笔试已出现 。
【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意识到了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大力推行上古三代时已存在的“察举制”,广招人才 。刘恒当了皇帝(文帝)后,在察举制这种选人用贤手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策问”环节 。
所谓“策问”,又叫“策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的考试,由应试者进行书面回答,即汉文帝所谓“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对所有经三公九卿、郡守荐举的应试士子进行统一笔试,选出成绩优异者 。据《汉书·晁错传》,汉文帝很重视策问环节,所有答卷均严加密封,“周之密之,重之闭之”,不得泄露 。
汉文帝主张的“策问”,在中国考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笔试,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次笔试 。而且,开创了封建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风尚,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仿,科举时代的“殿试”模式或许就是受此启发而来 。
在中国这次最早的笔试中,获得最好成绩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的晁错,“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晁错也因此成为是史上“笔试第一人”,其答题格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这类考试的模板 。
在汉文帝之后,笔试成了通行检验水平和业绩的常规手段 。如确立儒术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大儒董仲舒,就是在汉武帝刘彻第一次诏举贤良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其“天人三对策”,受到汉武帝的赞赏,考试成绩名列“上第”,出任江都相 。
更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不仅是笔试的受益者,还是“考试”这一词汇的首提者,他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一书中提出了“考试之法”:“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实,先内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为上中下,以考进退……”
汉代实施“五经课试法”
汉桓帝刘志始设“抽签考试”考不好可以复试
刘恒实行的“策试”,并不是针对普通的学子,汉代对在校生的考试模式则是“抽签考试” 。
汉代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力兴办高等学府–太学的时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兴太学”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要求丞相公孙弘等人拿出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不久即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建起校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由此开始 。
此后,汉代的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太学扩建,学生扩招,校园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大大增加 。在西汉末期王莽主政时,太学进一步扩建,建成的校舍能容万名学生,一直到东汉末年,汉代太学生的数量都常维持在3万名左右 。
汉代太学“宽进严出”,并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甄别选送为主,但要想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以被选拔当官,即所谓“入仕”为标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学的学生每学年都有考试,即所谓“课试” 。根据课试成绩好差评出甲、乙两科,成绩直接与仕途挂钩,优秀者可授以相应的官职 。
课试采用“射策”的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将考题(“策”)放在桌子上,考试时由学生随机抽取(“射”)作答,根据答案的优劣评出学业等级,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 。另有学者根据《后汉书·顺帝纪》注引《前书音义》,认为射策是一种“选题考试” 。
射策是汉代特有的学生考试模式,当时太学生主要学《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考试时便围绕五经出题,因此又称“五经课试法” 。
汉代的太学生考试制度先后有过多次调整,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由于太学生在校人数过多,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扩招,于是汉桓帝刘志对考试制度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一年考一次,改为两年考一次,录取名额也不再加以限制 。
据《文献通考·学校一》,在改“两年一考”的同时,又设复试制度,可以多次考试,第一次没考好者还有二次、三次……,只要通过考试都可以“补吏”;或者留校,等两年后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由于复试并没有次数限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
推荐阅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紫禁城竟没一个厕所 慈禧太后如何解决内急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秦二世胡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秦二世胡亥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中国古代著名男宠 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 古代文人笔下的阴间妓院 死后重操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