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 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 , 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 , 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 。他在《论六家要旨》中 , 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 , 概括出重要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 分别以评论:对阴阳等五家 , 既有所肯定 , 也指出其不足 , 而完全肯定了道家 。这说明司马谈接受的是西汉初年占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 , 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完全合拍 。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 , 曾慨叹说:“自获麟以来 , 四百有余岁 , 而诸侯相兼 , 史记放绝 。今汉兴 ,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 废天下之史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所有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10岁时 , 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 , 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 , 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20岁 , 南游江淮 ,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 他这次“上会稽 , 探禹穴 , 上九嶷 , 浮于沅、湘 , 北涉汶、泗 , 讲业齐、鲁之都 , 观孔子之遗风 , 乡射邹峄 , 厄困鄱、薛、彭城 , 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 , 或奉旨出使 , 或陪驾巡幸 , 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经历 , 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 , 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 , 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 , 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 , 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
西汉史学家 , 文学家 。字子长 ,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 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 , 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 , 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 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 , 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 , 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 所到之处考察风俗 , 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 , 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 , 多次随驾西巡 , 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 ,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 , 任太史令 , 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 , 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 , 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 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 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 , 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 获罪下狱 , 受腐刑 。
出狱后任中书令 , 继续发愤著书 , 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 《史记》语言生动 , 形象鲜明 , 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 ,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 , 为历代传颂 。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 , 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 , 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 , 为中国人民 , 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 , 任史官
司马迁 , 宇子长 ,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 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 , 当上了太史令 , 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 , 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 , 在他们的心目中 , 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
【司马迁简介 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推荐阅读